分享

护理学生提高思考能力!护理学中的思考方法也太有趣了!

 护理的原力世界 2021-12-08

这里是 ⌈护理的原力世界⌋ 第 338 篇原创文章。

学生内心OS:又要期末了!这学期一共6本这么厚的书,打开密密麻麻全是划线和笔记,老师还不给划重点!怎么背的完!emo了...
老师内心OS:这届学生太难带,完全没有自我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一到病例分析题就答得五花八门。只会死记硬背,关键是背的也不对。心累...

期末,不仅是学生头疼的期末,也是老师头疼的期末。

护理学院的老师们,常常希望学生们能够灵活学习,有自己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因为,老师们深知,善于思考的学生,不仅可以更加轻松的拿到更好的成绩,而且从长远来看,他们不管是在临床上,还是在其他岗位上,都相比于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能发展的更好。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重要的不是你知道的事实,而是你判断事实的能力。

医学领域广阔无边,想要了解每一种疾病,掌握每一种治疗方法是不现实的。但是,病人不会按照你的知识范围来生病,作为医生护士,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要有判断事实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怎么来?正是从培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中来。

于是,老师们提升学生思考能力这个主题上,一直用心良苦。

比如,各大护理学院引入的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 教学法,就是最好的例子。护理老师们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以案例分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提问-思考-循证-总结的能力。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教学方法,近几年在医学院中也在被广泛使用。

但有趣的是,PBL 开展这么多年,我们的护理学生每到 PBL 的课程,就开始秃头发愁,觉得特别难。最难的一步,就卡在提问。

“如何提问题”,难!“如何提一个好问题”,难上加难!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中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

我们可以用一个评分尺来解读这个问题。

PBL 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 1969 年的加拿大 McMaster 大学医学院,之后一直就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中。其中涉及到了医学生所需具有的各种思考辩证能力的培养。

那么,由于这项教学活动对学生的综合知识、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我们暂且给它定一个 60 分的符合医生思考能力的及格线分值。

而对于从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战场走过来的学生们,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死记硬背,最多思考一下不同的解题方法。由于前期大部分人都缺少批判性思维的引导,所以我们给学生的基础,定为 20 分。

老师们站在 60 分的及格线上,满脸期待的等着学生飞奔而来。

学生们站在 20 分的起始线上,苦苦挣扎,不知道除了死记硬背以外还能用什么方法跨过这 40 分的鸿沟。

陈粒在《走马》这首歌里有一句歌词,“你就在对岸走的好慢,任由我在假寐与现实之间两难。” 简直就是这个场景的真实写照。

想要解决这道鸿沟,其实方法也很简单。

只需要在 30 分、40 分、50 分的地方都提供一些支持就可以了。就像是登山一样,不要在山顶山脚互相遥望,而是学生和老师彼此配合。老师来拉,学生用力,一起登上每个陡峭的台阶。

这个过程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就是让大家学会如何提问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PBL 教学方法中的 P,是 Problem,而不是 Question

虽然两个单词都被翻译成 “问题”,并且常被混为一谈,但是在这里,是有本质区别的。

其实老师的本心,都是想鼓励学生找到一件事的 Problem,但是大部分都变成了引导学生提出 Question。

在周贤的《为什么 PBL 本质上是 “关于自由的教育” 》这篇文章中,就提到:

- Question:是需要被 “回答” 的问题,偏向于关于普遍性知识点的疑问,是可以通过别人告知或者自己搜索后直接回答的。答案基本上是标准的信息,有可能在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

- Problem:是需要被 “解决” 的问题, 偏向于认识上的分歧、需要解决的情境,需要学习者进行分析、组合、实践后,才能给出 “自己的” 答案。

作者还举了一个特别生动的例子,有很多的 PBL 应用是这样的:

比如,老师们会带领孩子们到植物园,要求孩子们认识方圆 100 米内的植物,并把这些植物画出来。这是一项特别好的活动,但这是一个 Question-based Learning,它通过灵活的学习形式,帮助孩子们记忆。

有趣的是,北京一家著名 NGO 组织曾开展了这样一项活动:到圆明园里寻找蝴蝶。

你猜怎么样?

其实,圆明园里一只蝴蝶都没有。

是因为这里有善于捕食蝴蝶的其他动物或昆虫吗?

这里真的没有蝴蝶吗?如何求证信息的准确性?


圆明园为什么没有蝴蝶?

是因为这里的植物不能吸引蝴蝶吗?

是因为吸引蝴蝶的植物被管理员清理掉了吗?

从这个场景中,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有很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从提出,到解决,再到综合信息,得出结论,最后汇合到一起,帮我们解决一个 Problem:圆明园里为什么没有蝴蝶。

相似的,我们再给大家一个护理的场景。

同样是教学生护理操作:

大部分老师,都会在教学结束后,问同学们:“有问题吗?”

这个时候,在场同学的脑海中想到的基本上都是:

  • 这些护理操作步骤我都听懂了吗?

  • 有哪些地方有疑问吗?

  • 每个步骤我都记住了吗?

老师这个时候心里也在想:

  • 每个步骤我都讲清楚了吗?

  • 有没有信息是我刚遗忘掉的?

  • 学生们都听懂了吗?

这就导致了,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老师,却得到同样的 “没有问题”。

但事实上,有些老师会换另外一种提问的方法:

比如在讲鼻饲这项护理操作时,老师会问: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检测鼻饲管是否已经在胃中了呢?

这个时候一定会有学霸同学站起来说,“有三种方法,分别是...”

你以为只是一次简单的复习回顾?不,这才刚刚开始。

老师接下来还可以问(同学们也可以自我提问):

Q1. 同学们认为这三种方式哪种最可靠?那种最不可靠?为什么?

Q2. 你认为这三种方法中的哪一种,在临床上应用的最多?为什么?

Q3. 如果病人在家进行鼻饲,那么哪一种方法对于病人最简单?

Q4. 如果现在不知道答案,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准确的答案呢?

Q5. 除了这三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确认?

Q6. 为什么我们要确定鼻饲管在胃内,如果不在会出现什么情况?

.......

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就可以慢慢开始批判性的思考,甚至开始学会自己提出类似的问题。

如果大家做科研,其实也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就是护理科研最启蒙的部分,也是科研思维最初始的地方。它可以帮我们在临床上发现问题,找到选题,用辨证的思维开始设计临床试验。

再给大家举一个有趣的例子。

我之前去医院里,给护士同行们做护理科研启发活动时,用过利兹大学的一个活动。

我当时让老师提前把示教室里的时钟用纸盖住。

让大家在看不到时间的情况下,在纸上写上当下你认为的时间。

写完之后,我们发现,有一部分护士写下的时间,和真实的时间误差是很小的。

于是,我就邀请大家来说,自己是依据哪些来做判断的。

“看窗外的天色。”

“结合我们开始上课的时间,和估计现在大概进行了多久。”

还有护士特别可爱地说,“一到这个时间我就饿了。”

这些都是大家判断的依据。

其中有一位护士,写下的时间,和钟表上当时的时间一模一样,一分钟都不差。

那么我又问:同样是这个数字(纸上的,和钟表上的),他们完全一样吗?

可靠度也是一样的吗?哪个更可靠?

钟表上的时间就一定是可靠的吗?

几个问题下来,大家都觉得这个过程有趣,又充满了思考性,好像一下子打开了新大门。

其实,这个活动,不仅帮助大家认识科研过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什么是证据”,同时,这其实也可以反映我们做临床护理决策的过程。

当一位患者主诉疼痛时,我们应该如何做护理决策?

我们就可以仿照上面的提问方式,提出以下问题:


患者的疼痛是什么样的?有多痛?

患者的病史是什么?这次诊断是什么?

目前患者有哪些其他症状?

现在处于疾病的什么阶段?哪些因素会引起疼痛?

患者对自我的疼痛评分准确吗?是真的疼痛吗?还是心理上以为自己疼痛?

需要报告医生吗?什么情况下需要报告医生?

我的判断依据有哪些?是靠经验还是靠循证?

我的判断依据可靠吗?有多可靠?

其他的患者也会出现类似情况吗?为什么大家都会出现类似情况。

还是只有这位患者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我现在可以做哪些护理干预措施?如何衡量这些措施中哪些有效?

大家仔细看这些问题,尤其是对于经验丰富的临床护士来说,做判断可以只是一秒钟的事情。但这一秒钟,确实包含了上面所有的内容。

这就是把一个看似抽象的临床护理决策过程,拆分出来的部分结果。

大家有没有发现,上面这个过程,才是护理的真正魅力所在

这个过程充满探索性、挑战性、而且它科学有趣。关键是,它竟然存在于我们每天普通再普通不过的工作当中。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它,或者说,忘了把它们总结出来,并不断放大,放大到所有人都能看得见。

今天先和大家聊到这里吧,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新启发。我们下次再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