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婚之夜,苏东坡在新婚之夜填的一首词,虽有些肉麻却成千古名句

 历史与健康 2021-12-08

宋朝有神童之称的大学士汪洙曾以《喜》为题,写下了“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五言诗,来表达人生的四大喜事。而大文豪苏东坡更是在洞房花烛夜以“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描摹了洞房花烛夜的浪漫和欢娱之情。

这首题为《南乡子·集句》是苏东坡在新婚洞房花烛夜填词的处女作。词中多处借鉴了古人的精华,但是令人读来却是酣畅淋漓,犹如身临其境,毫无违和感。


由此可见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及出口成章的知识储备。词最早流传于民间,发展至晚唐时期,以温庭筠、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人创作的《花间集》为代表的作品,逐渐建立了诗以外的,独树一帜的文学载体。

发展至宋代,在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苏轼等人的开拓和创新下,多种风格的宋词竞相绽放,造就了大批成就斐然、词风各异的词人,层出不穷的名篇佳作流传于世。


宋词逐渐趋于成熟,成为宋代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学形式,开创了“唐诗、宋词”的盛况。

苏东坡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坛领袖、豪放派诗人。当年在四川青神古中书院备考科举,进士出身的王方是苏东坡的老师。


宋代在科举选士上标准相对较高。尤其是进士科举的选拔和考察方面,不仅要对学子的儒家经义的理解和运用进行考察。

还要进行现场的诗文辞赋以及时事政治的考察。这就要求参加科举的学子在兼具诗文修养的同时,对国家的治国方针、民生政策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不同的见解。


因此,宋代书院的教学方式实行的是自由讨论的研学方式。其主要以自学为主,师生共同研讨为辅。

这种办学风格较为开放和活泼。因此,出外踏青便是学院常常举办的一种游学活动。


一次,王方带领学生们来到中岩寺。寺院的主持亲自接待了他们,并带领他们在寺中游览各处。

寺庙的后山上,有一潭碧水。千百年来涓涓流水滋润了山川、温润了河水,却始终没有一个合适的名字。


主持看王方带领的学生各个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便提出希望王方为这谭碧水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众学员眼前的潭水清澈见底,鲦鱼出游自若。听见岸上众人的谈笑声,水底的鱼儿纷纷跳出水面,与来者呼应嬉戏。


学员纷纷献策,有的为水潭取名曰“藏鱼池”;有的看欢快摇弋的鱼儿,称之为“跳鱼池”。

老住持听了,含笑摇头。这些名字虽然贴切,但是终觉在意境上很难与现状相呼应。

王方执教多年,可谓桃李满天下,可是他最中意的门生还属苏轼。于是,王方将后面的苏轼唤来,让他一试。


苏轼原本低调,见先生呼唤,便走上前来指着碧潭说道“这潭中鱼儿原本游得逍遥,应了游人的呼唤而浮出水面鱼跃龙腾。不如就叫'唤鱼池’如何?”

主持听了连声称“妙哉!妙哉!唤鱼二字生动雅致,禅意十足,此名必将流传百世。”


王方对这个名字也十分的认同。晚上回家后,王方便将寺中碧潭的事情告诉了女儿。并让女儿也给碧潭起个名字。

女儿王弗年方十六,自小在其父的熏陶下,文采出众、才貌双全。


王弗沉吟片刻,挥毫泼墨写下“唤鱼池”三个字。王方见状大喜。告诉女儿学生苏轼也为此谭取名“唤鱼池”。

王弗对苏轼有了初步的印象。后来,王方撮合了女儿与苏轼的婚姻。

新婚之夜,集“人生遇故知,洞房花烛夜······”三喜于一身的苏轼,在微醺之余,写下了千古绝唱《南乡子·集句》。

“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豆蔻花梢二月初。”


“年少即须臾······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

这是苏轼第一次填词的试笔,上阕以“寒玉”“凝肤”等词烘托出妻子清秀的容颜及洁白的玉体。

并以《倒金壶》描述妻子清丽的歌喉,曼妙的舞姿。最后以“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点明妻子的芳龄的同时,阐明了词人以“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势,冲破旧时的束缚,寻找真爱的勇气和担当。

下阙则以“芳时偷的醉功夫”为点睛之笔,在“罗帐细垂银烛背”的呼应下,写出了新婚夫妇洞房花烛夜的场景。

整个词的意境唯美,描摹含蓄。以年少、芳时、罗帐细垂、豁得等词,为世人展现了一对由爱生情,琴瑟相和的美满婚姻。

苏轼与发妻王弗的感情至深,而王弗却在27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后离世。

在王弗去世十年后,苏轼在正月二十日的“天穿节”夜里梦到了发妻。

醒来后,内心凄凉、泪流满面的苏轼为亡妻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正月二十日在中国古代,是纪念上古时期的女娲补天来拯救人类的日子,也是古人们祈福的“天穿节”。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是唯一的一个由家庭主妇来主持祭祀的一个古老的民俗节日。

这个节日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

苏轼在这一天夜里,梦到自己又回到了家乡,发妻王弗正对镜梳妆。

而自己与发妻在梦中的相见,竟然是泪流满面的默默相对无言。这场“相思却为无凭语”的梦中相见,更加加深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无奈,使痛彻心扉的思念令人窒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