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笔记:古今之关

 古典读书治学 2021-12-08

14.6

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明本末。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中庸》

境变化了,心性不变。君子持守的是这个心性,也是孟子讲的性善。

在这个商业社会,我们要明白哪些是自己的真实需求,哪些是欲望。明本心,本体,心本自具足,需要那么多吗?倒是身体,是需要一些最基础的东西。所以要明白哪些是真实的需要,哪些是虚妄的欲望,不必要的需求,甚至是有害的需求。

14.7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同理心。如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哀人哀,自己吾之哀。

冤冤相报何时了?这还是利益层面。

最初一念,杀人之念,是否有不忍之心?

如果把杀当作习性,总是用杀的方式解决问题,最后到一家之内,会出现自相残杀。

人心蒙蔽,恶是没有止境的。孟子道性善,还天地之清宁。

14.8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对外转为对内。古之与今之之变化,是一种违背初心,初衷的异化。如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个古今,不仅仅是时间的古今,更在于义理上的古今,源流上的古今。

再比如,时时发生的城管事件,城管本来是让城市美好,有序,是安民生之事。结果外包出去,大家像争肥肉一样争其利。最后哪里还是安民生?

古是源,今是流。从源流而观,看看是否守住了根本。失去了根本,那就要复其本,也就是复性。复,见天地之心。所见的,是本心本性。

学四书五经老庄,就是复性。经典是指引。

学习经典,要明古今之关,明源流之关。我们每时每刻也在不同的关口面临着选择,每个人的选择成就其个人的人生轨迹。

一个国家的轨迹,是民心的选择,古人称之为天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