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恋一更食,不贪三更色,不动五更气”,这句俗语有啥说法?

 农俗闲话 2021-12-08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更号在古装影视剧中数见不鲜,打更也因此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古人的生活风貌。作为古代夜间报时的制度,其流传时间有数千年之久,而巡夜报更的人便是更夫,民间通常称其为打更的,而打更的方式多为打梆子或敲锣。只要是人群的聚居地,便必然产生报时的需求。更富的工作除了胆大以外相对还是比较简单的,只要通过棒子或者锣弄出点响动让人们能够听到,能够通过更点声音节律来区分时辰就行了。而古人也都是依靠这种报更的方式来指导夜间作息,俗语说“不贪一更食,不好三更色,不动五更气”便是根据打更的时间来约束自己。

一,不贪一更食

“更”的叫法大致是从汉朝开始的,当时的皇宫值班分为开班、三次交班、收班五个环节,时人称之为五更,每两更之间的时间长度大约在2.4小时左右,五更的时间便是一夜,而一更通常从戌初一刻开始,也就是现在的19点12分,个别地区会有相应升刻如北京加一刻、洛阳加二刻、成都加四刻等不一而足。一更又称为落更,打更的节律为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古代夜间照明条件落后,基本都是顺应“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天黑通常都在18点到19点之间,古人大多在天黑之前晚餐,因为照明材料来之不易,吃完饭拉拉家常待到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就要上床睡觉了。睡前不能吃太多的经验古已有之,不仅不利于入睡还容易产生疾病,所以才有了“不贪一更食”的说法流传下来。

二,不好三更色

三更又叫子时,通常都是半夜,也就是现在的二十三点到次日凌晨一点这段时间。古人认为此时正是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交替的时候,此时阳气最弱阴气最盛,人们应该借助睡眠和温暖的被窝不让阳气外泄,避免阴气侵入体内影响健康。而云雨之事需要消耗人体大量的精、气、神和体力,从而使人变得愈发地虚弱,在阴气最盛的半夜无疑是雪上加霜,“不好三更色”的说法也由此而流传了下来。

三,不动五更气

五更也就是现在的凌晨三点到五点,俗话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五更无疑是阴气下降阳气渐涨的时候,古人农耕通常都在这段时间开始起床洗漱,而刚起床不久大多还处在刚从睡梦中醒来朦朦胧胧精神未开的状态。此时的精气神还没有完全行遍周身,如果动怒无疑使得身体的血液骤然加快,将体内的气全部集于一处,古人说“人之生气之聚”,体内的气不能平静自然地流转就会让人整天烦躁而不舒畅。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无论是没有吃好或者没有睡好或者遇到添堵的事那么这一整天的效率和情绪都可能变得很差。所以早上起床后无论如何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情,不要动怒不要计较,用好的心情开启新的一天往往事半功倍身心两得。

相比于诗词歌赋而言,民间百姓的俗语显得更加平易近人,所谓寓教于俗莫过于此,如果那些百转千回晦涩难懂的经史子集也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那中国的历史又要领先上千年了。父母经常教导我们晚饭少吃,早睡早起,但大多因为直白乏味而很难被我们记住。而这些俗语却印象深刻,不仅朗朗上口还嚼之有味,几番咀嚼便能之乎者也,老百姓的智慧往往是最朴实又实用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