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居延汉简中的张掖乡里及人物》序言1

 涧水常蓝屋 2021-12-09

居延汉简是指今额济纳河流域亭燧鄣塞遗址出土的汉代简牍,是汉代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的各种文书档案。居延地区汉代亭燧障塞分属于居延都尉与肩水都尉。对其遗址的考古工作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出土的汉简也分别称为居延旧简、居延新简和额济纳汉简。

第一阶段的考古发掘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1927年,中瑞科学家联合组成西北科学考察团,初入额济纳河畔的葱都尔,捡得汉简数枚,这是居延汉简出土之始。1930年,考察团再次进入额济纳河流域,瑞典籍团员贝格曼首先发现大批简犊。这次考察,范围在北起宗间阿玛、南至毛目约250公里及布肯托尼至博罗松治约60公里间,共发掘了三十二处遗址,开挖了五百八十六个坑位,其中二十处四百六十三个坑位出简、十二处无简,获简总数达一万余枚,是20世纪上半叶出土数量最多的一批,震惊海内外。出土简牍较多的地点有大湾、地湾和破城子三处,计大湾一千五百枚、地湾二千枚、破城子五千二百一十六枚。

这一时期汉简的年代,绝大部分为西汉武帝末至东汉光武帝中期,亦见少量东汉中期简。所见最早纪年是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内容系追述),晚者见东汉和帝永元年号。居延前期汉简的内涵非常丰富。就外观而言有简、牍、觚、检、楬等。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部分仍与屯戍相关,数量最多的是来往公文及用于统计、会计的各种帐簿和名册,一些诏书的记载则反映了政制及政局的变化发展。

第二阶段的考古发掘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的。1972年,由甘肃省文化局文物处、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等有关部门组成居延考古队,沿额济纳河流域,南起金塔县双城子,北至额济纳旗居延海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获大批简牍及实物。1973至1974年间,居延考古队分别对北部地区的甲渠候官遗址(俗名破城子)、甲渠塞第四隧遗址、肩水金关遗址等三处不同类型的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发掘面积4500平方米,出土简牍一万九千余枚、实物二千三百余件。1976年,该队又于额济纳旗布肯托尼以北地区获木简一百七十三枚。1982年,该队再赴甲渠候官遗址进行复查,又获简牍二十枚。

这一阶段的调查与发掘,先后历时十年,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简牍内容的丰富程度上都是空前的。在文物出土地点、层位、断代、编缀等方面均取得系统资料,不仅有利于简牍的整理,亦对汉代烽隧遗址的面貌,有了远比以前清晰和准确的了解,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和古代的城池、关隘等遗址,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居延新简与旧简一样,大多数为木质,只有少量竹简,品种有简、两行、犊、觚、楬、检、削衣等。完整的简犊大多长23厘米左右,合汉尺一尺,最长者达88.2厘米。

居延新简最显著的特点是出土了大量的简册,其中甲渠候官第22号房舍遗址保存的完整册书最多,而且都是当时的实用档案文件。据何双全先生的初步统计,居延新简中能编联的册书达三百四十余册,其中完整者四十六册,不完整者二百一十八册,残缺较甚者八十余册。主要简册如《建武三年十二月候粟君所责寇恩事》册,是一份由三十六枚木简组成的民事诉讼案卷,内含三份“爰书”及一枚案卷标题楬。《传置道里簿》,详述通往河西的二十个传置的名称及里程,途经京兆、右扶风、北地、安定、武威、张掖等郡,对确定敦煌以东的交通路线有重大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