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河公园十景之五: 梨花伴乐 保定滨河公园梨花伴乐景观西边与渡水寻芳毗邻,景观西起永华北大街,东至莲池大街,占地15869平米。沿河植毛白杨,再向南植乔木、灌木和花坪、草地等,有喷泉小广场,还有两段长长的藤萝架,藤萝架前面遍植梨树。 早春季节,滨河公园绿柳垂绦,梨花似雪,蜂蝶翻飞,一派春和景象。李白曾有“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的诗句,苏东坡也有“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的描绘,他们都写柳树与梨花,穷尽了春天来临的诗情画意,用来描绘滨河公园梨花伴乐景观再合适不过了。保定是历史文化名城,爱好戏曲的人众多,流行在北方的京剧、河北梆子、评剧等在保定都很盛行,特别是保定独有的老调、哈哈腔等戏种,高亢刚劲激越,深受市民欢迎。街巷百姓能哼唱上几段的比比皆是,钟情戏曲有一定功力的票友也不在少数。梨花伴乐景观区就有几处票友集聚地,他们自带乐队,锣鼓、檀板、京胡、板胡、二胡、月琴、笙等等,演唱的有男有女,以离退休的老人为多,其中也不乏当年的专业演员。他们演唱起来,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群众叫好连天。无论是春暖花开还是酷暑严冬,这里都有票友和爱好者集聚。 梨园是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唐玄宗在宫廷所设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人员。后世遂将戏曲界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将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有云:“诸家散乐,呼天子为崖公”。梨园弟子称唐玄宗为 “崖公”,也就是院长吧。梨花伴乐,梨花和伴乐均取“梨园”之意,保定戏剧票友在此设大本营是有道理的。 保定在历史上就是戏剧之乡。我们常说文化瑰宝有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发祥地在哪儿?在保定。元曲的领袖和集大成者是关汉卿,是安国人。另一个元曲大家是写《西厢记》的王实甫,是定兴人,还有个写《张羽煮海》的大家李好古是保定人。元明清三朝,保定是燕南大都会,戏剧舞台到处有。现在的梨花伴乐票友们的活动只是一个小小的剪影而已,演唱地还很多。 保定是文化名城,代代名人挺出,卓冠于世,极大地丰富了戏曲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有廉颇蔺相如的故事《负荆请罪》《将相和》,秦朝有《荆轲刺秦》,三国时期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宋代有赵匡胤《陈桥兵变》《千里送京娘》,有镇守保州威震三关的《杨家将》,元代有关汉卿撰写的《窦娥冤》《望江亭》,还有王实甫、李好古等撰写的千古名剧,明清时期戏更多,到民国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保定被誉为红色之城,红色小说有《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等,很多已改编成戏曲,名段流传。 梨花伴乐,美丽四季。每当春天到来,河岸春树亭亭玉立,满树梨花,远远望去如云似雪。夏天来临,座座游廊似接非接,曲折蜿蜒,紫藤参差披拂,遮天蔽日,人们在座廊上消暑纳凉、下棋玩牌、会友谈情,凉爽惬意。林木略有空缺处则叠石成山,或喷泉四溢,水中游鱼怡然。最是傍晚,踢花毽的、跳舞的、唱歌的,热闹非凡。仅唱戏的就有四五处之多,京剧、梆子、评剧、豫剧、老调应有尽有,除戏剧爱好者外,名角也偶有光临,人山人海。有个自发组织每周两次来这里演唱,演唱伴奏的,运送电器、乐器、板凳的义工有多名,就是在冬季也有票友和观众坚守,人称这里是保定戏剧大舞台。 园林景观,景为人设,造景要适合人的活动,位置、设施、环境、气氛都应体现人本思想,人的存在也丰富了景观的内涵。梨花伴乐景观之所以游人多、戏迷多,道理正在这里。 为此我撰写了一首七言律诗,以赞美梨花伴乐这一景观: 临风玉树挺河边,幽径闲亭露隐间。 嘉木发花廊掩阁,池山泻水瀑流泉。 藤萝吊紫闲蝶舞,梨树挂白劲燕穿。 票友丝竹锣鼓响,皮黄梆子两陶然。 作者:郑新芳,来源保定晚报
|
|
来自: 唯我英才 > 《郑新芳老师的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