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老总为何受到全军爱戴?身先士卒,数次力挽狂澜

 历史客栈 2021-12-09

实际上,朱老总之所以被广大官兵拥戴折服,归根结底还是凭借他过人的豪气谋略,以及在关键时刻敢于冲在第一线的决死精神,无论是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还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朱老总都会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让人由衷敬服!

1909年,23岁的朱德辞去家乡的稳定工作,徒步跋涉100多天来到昆明,考入了蔡锷主持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从此开始了经武报国之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朱德在恩师兼军长蔡锷的指挥下,于10月30日(农历重阳节)发起了云南“重九起义”。

当时,朱德还只是一个排长,由于连长畏惧“造反”,想带着部下逃跑,被朱德拼死追回,受到了蔡锷奖赏,火线提拔朱德担任“敢死队队长”。

朱德率部攻打云南总督府,三炮便攻克了壁垒森严的总督府,云南总督李经義逃跑躲在一个官僚家中,又是朱德前去捉拿,亲自规劝李经義,下令让云南各地军队投降,争取立功赎罪。结果,云南兵不血刃便宣告革命成功。

朱德首立奇功,蔡锷当众称赞他:“才华出众,智勇双全,军政兼通。”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妄图复辟帝制当皇帝,1915年12月,蔡锷率先在云南发起“护国战争”,与袁世凯的北洋军展开恶战。

双方兵力十分悬殊,北洋军是清廷倾国之力打造的精兵,战斗力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蔡锷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派出爱将朱德出战。

朱德临危受命,丝毫不惧,发表了振奋人心的动员令:“我们要消灭北洋军,打倒袁世凯,就得不怕死,要勇敢冲锋。在战斗中,士兵退,班长杀;班长退,排长杀;排长退,连长杀;连长退,营长杀;营长退,团长杀;我朱德退,全军杀!”

官兵无不被朱德的豪言壮语所激励,个个奋勇争先,苦战竟日,起义军伤亡过半。朱德再次组织“敢死队”,自己亲自担任队长,高举“朱”字大旗,直插敌军心脏。激战中,朱德的坐骑被打死,军帽被子弹击穿,但朱德毫不畏惧,依旧冲锋在前,最终击败了数倍于己的北洋军,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

从此,朱德的大名传遍全国,成为举国皆知的护国英雄、滇军名将。

后来,朱德对军阀混战、官僚腐败的现状非常失望,开始寻找新的革命方向,便远赴欧洲,在周恩来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参与指挥了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失利后,起义军南下广东,在广东大埔县三河坝,起义军兵分两路,周恩来、贺龙、叶挺率主力部队南下,朱德、陈毅则带领4000人负责阻击敌军。

这4000人虽然看起来不少,但有很多都是伤病员,没有战斗力,而且缺少枪支弹药,在兵强马壮的敌军面前,凶多吉少。

但是,朱德凭借自己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巧妙布阵,采用“半渡而击”的策略,成功地拖住了五倍于己的敌军长达三天,掩护主力部队顺利到达了海陆丰,而自己的部队却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不得不转移。

敌军在后面穷追不舍,起义军来到福建武平县,被南岳余脉石径岭挡住去路,后面敌军一步步逼近,石径岭上又遍布当地的反动地主武装,危急时刻,已经41岁的朱德,又一次拿出“敢死精神”,组织起来一支由精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自己亲自带队,从悬崖峭壁攀爬上去,绕到敌军背后,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撕开了一个缺口,使部队得以顺利突围。

当时,队伍中有一个青年班长,亲眼目睹了朱老总身挎驳壳枪,站在岩石上,犹如高大威猛的英雄石像,这个形象在他脑海里永久珍藏,一直到晚年还对朱老总的英武形象记忆犹新。

这个青年班长,后来成为开国大将,就是粟裕。

后来,朱德带着起义军与毛主席带领的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从此开始了中国革命全新的一页。

1934年,由于李德、博古的瞎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放弃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长征途中,蒋介石命令中央军和云贵川各路军阀对红军围追堵截,险情不断上演,1935年1月24日,红军北移赤水途中,与川军遭遇,由于情报失误,红军误以为尾随他们的是川军四个团,于是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可是等战斗打响后,却发现对方足足有六个团,双方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

紧要关头,年近五旬的朱老总亲自提枪上阵,毛主席急忙拉住他,不想让他冒这样大的风险,朱老总豪迈地说:“老伙计,这样危急的形势,需要总司令给所有战士一个表率,只有向死而生,我们才能冲出敌人的包围!”

毛主席被朱老总的勇敢无畏感动了,带着领导干部夹道为朱老总送行。

朱老总手提一挺“花机关”(冲锋枪),冲在最前面,我军未来的许多开国将帅,也都纷纷跟随朱老总,向着敌军发起英勇壮烈的冲锋,最终一举冲破了敌军的包围圈,渡过了赤水河,保全了革命的火种。

朱老总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革命危急关头,勇敢地站出来,为全军做出表率,极大地提振了将士们的士气,体现了一名革命老将赤胆忠心、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