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城夜话 | 出门远行和平安回家 追思刘晓航先生

 人文武汉 2021-12-09

编者按:人文武汉志愿者团队顾问、挚友刘晓航先生远航七七49天了,先生生前常常念叨“人的一生就是出门远行和平安回家”,只是先生此次远行去了遥远的天堂。先生涉猎广泛,著作等身。《我们要回家》,在全国知青中产生广泛的影响,是知青文学的扛鼎之作;先生为最早研究中俄万里茶道的学者之一,提出五峰茶马古道系万里茶道的组成部分的独到见解。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特刊发阿成先生为《流散中国的犹太人》所作的序,怀念先生。

穿过历史的目光

我最早接触到刘晓航先生的《流散中国的犹太人》之书稿,还是在今年的春天。是这本书又把我重新带入到犹太人的历史画卷当中。在我看来,犹太人之所以引起中国的专家和学人,包括某些作家的关注,更重要的原因,不仅仅是源自他们的历史,他们的信仰,而是他们千百年来的苦难命运,尤是那一段与中国有关的历史命运。

简言之,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中东铁路修建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得命运多舛犹太人选择了东方,中国人则以兄弟般的情怀接纳了他们。接纳他们的主要城市有上海、哈尔滨和开封。恰恰是这三座城市对犹太人的研究,包括对犹太人的情感,要比之其它城市更多、更广泛,更深入、也更持恒。或者正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力量,促使刘晓航先生出手进一步整合这三座城市的犹太人历史,再度深入调研、全面踏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使得“在中国的犹太人”的来龙去脉更全面,更立体,更翔实了。个中的积极意义自不待言。

我历来认为,获得犹太人的相关信息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历史文献,包括其它人的研究和挖掘,另一个,则是对某些当事者的犹太人进行直接的采访。武汉科技大学的刘晓航教授为了研究和发掘犹太人在中国生活、工作过的历史,就是带着他的研究生们多次去开封、上海和哈尔滨实地踏察。我欣赏这样的治学精神和研究态度,很显然,行动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学人的一种操守。刘晓航先生研究摆脱了那种“辛苦”的,单纯地从书本到书本的文抄公的方式,而特别尊重实践的力量。实践,不仅可以获得最感性也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它还可以匡正一些以讹传讹,以及某些充满着孩子气的“结论”。

当然,做这项工作是非常艰难的,仅以哈尔滨为例(由于我当年的工作性质所决定,因此比较清楚地了解),在八十年代,哈尔滨就仅剩下一位苏俄时代的老太妇人了(犹太人),且一直生活在外侨疗养院里。当然,她早就不在了。但是,刘晓航先生则通过一些和犹太人有过接触的父辈,包括周围熟悉的朋友,零距离地去了解犹太人的生活和工作,并借助犹太人在城市里建造的楼堂馆所、商业、经济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历史遗存,去体验犹太人的文化和对一座中国城市的情感。尽管困难重重,但乐此不疲。

前些日子,我和几个朋友结伴去了一趟呼伦贝尔,到“兴安”这个地方踏察了俄国人建造的兴安隧道,居然采访到了当地的老中东铁路工人。我们还看到那个已经人去楼空的俄国人(亦有犹太人)的“小社区”,其建筑群真的是非常精美,我们非常幸运,因为这些建筑一个星期以后就要被扒掉了。通过这样的行为不仅可能进一步地了解和破解了某些历史之谜(包括那个自杀的女工程师之死的真正原因),还可以对包括犹太人在内的工作成果产生了由衷的敬意。所以我认为,在挖掘相关历史的工作中(包括文学艺术的创作),不仅与历史只隔着一层窗户纸,当你破了这一层窗户纸之后,了解了某些历史的真相,匡正了一些模糊的看法,其实,在它的后面还有一层窗户纸,只有捅破了这一层窗户纸,你才会获得对其历史的正确认识。而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才是我们挖掘历史,研究历史的终极目的。

话说起来轻松,这毕竟是一项繁重的文化工程,做起来真的是千头万绪。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刘晓航先生的这本书当中,我获得了这样的感受。他从犹太人出现的第一天开始,写到了犹太人的今天,并着重展示对他对侨居在中国的犹太人的生存形态。其中令我最欣赏的是,他选择了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他的研究做生动的表述。这样一来,就是会让更多的人有资格、有能力去了解那样一段与我们中国人的历史有着不解之缘的犹太人的历史,从而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了解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犹太人,这不仅仅是一种人文资源,一种项文化科研成果,更是对后人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滋养。

因此,这是一部有价值的著述。

作者:阿成

刘晓航,男,安徽芜湖人,19478月出生杭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5年毕业于芜湖三中,19681975年在安徽南陵青弋江畔插队,在插队期间,197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信》,19753月按照独生子女和父母身边无一子女政策招工返城,在芜湖市日用化工厂当工人。1977年参加文革后恢复的高考,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工作调动到武汉市。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教授,旅游系主任,《读者》杂志签约作家,湖北省社科院《中俄茶叶之路》课题组专家,武汉大学出版社大众分社特约编辑,《中国知青文库》编委。

刘晓航著作如下;

美丽富饶的长江三峡》(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武汉曾经年轻》(武汉出版社,1996

《沧桑人生》(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老小吃,老味道》(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实用口才训练教程》(言实出版社,2006

《山山水水总关情》(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

《曾经同饮一江水》(国际华文出版社,2008

《我们要回家》(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旅游文化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风吹来,满天都是白色的伞》(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疏窗听雨》(国际华文出版社,2013

中俄茶叶之路》(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流散中国的犹太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穿越万里茶路》(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大汉口——东方茶叶港》(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渴望远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开花的荒岗》(中国文化出版社,2018

《风从原野上吹过》(中国当代文艺出版社,2019)

打捞江城记忆 串起散落的珍珠

钩沉三镇往事 回眸过眼之烟云

1876年的武汉

编辑:田联申


关于我们

人文武汉志愿者团队是由武汉市学术、新闻、教育、科技、工程、文化各界人士及民间文保志愿者,组成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文物保护社会组织。2017年12月荣获中国文保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全国十佳团队称号。全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组织联盟发起人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请点击在看,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