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记】刘志强:重 生

 龙溪文学驿站 2021-12-09

第 553  

 

——参观拜访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有感

刘志强 

   辽宁省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前身是日本侵略者为关押中国爱国军民于1936年修建的抚顺监狱。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关押改造了近千名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战犯。

在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后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切关怀下,参与战犯改造的全体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改造日本战犯的方针政策,经过多年艰苦的努力,逐步使日本战犯脱离了罪恶深渊,将魔鬼改造成为反对侵略战争、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的新人,使他们重新获得了新生,创造了世界战犯管理历史上的抚顺奇迹

管理所是我们的再生学校,管教员是我们的再生恩师,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回国后要向日本青年讲述侵华战争史,教育日本青年为维护和平而斗争……”这是日本所有获释人员回国离别前的共同声音!                         ——作者题记

201913日下午,当我和妻子乘坐客车来到辽宁省抚顺战犯管理所时,大门已经关闭。于是,我们便在战犯管理所附近的星期三宾馆住下了。第二天早晨,匆匆吃过宾馆提供的早餐,我们便一起参观拜访了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

当我们来到抚顺战犯管理所时,便远远看到大门的右侧写着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

进入大门不足百米便是一栋青砖小楼,小楼的门旁分别写着抚顺战犯监狱抚顺战犯管理所的门牌,门牌两边分别悬挂着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条红色标语。

小楼的楼顶耸立着一座瞭望塔,这大概就是管理所的最高处了吧!瞭望塔上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空中迎风飘扬……

进入管理所的大门,首先看到第一房间是类似于收发室的小屋,再往前便是狱长办公室,各管所看守室,还有理发室、活动室、图书室、卫生所等。

抚顺战犯管理所,位于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宁远街高尔山下,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六千六百余平方米。它成立于19506月,是世界上保存比较完整的唯一一所羁押与改造、审判战争罪犯的监狱遗址。

19507月至19753月,这里共接收、关押、教育、改造了日本战犯982名、末代皇帝溥仪等71名伪满洲国战犯,以及354名国民党战犯。在这里,一群曾经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大罪的侵略者,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宽待和人道主义的帮助。

该所建于1936年,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侵华战争中,为了镇压中国的抗日志士和爱国同胞修建的一所监狱,当时称为抚顺监狱。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战败后,被国民党占据,曾改作辽宁第四监狱。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抚顺解放后,东北人民政府在此设立辽东省第三监狱。一九五零年六月,国家司法部根据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将辽宁省第三监狱改为抚顺战犯管理所。

19507月,中国政府依据《波茨坦公告》、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军事法庭有关处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罪犯的规定,根据中苏有关协定的条款,开始正式接受由苏联政府移交给我国的在侵华战争中被苏军俘获的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的日本战犯共计982名,开始了他们在中国接受教育改造的再生之路。

接收初期,监狱内部设施破旧不堪,根本不能适应收押国际战犯的需求,于是公安部对这所监狱尽行了必要的改建与维修。此后,管理所达到了收押国际战犯和人道主义要求,使一所日伪时期建造的阴森恐怖的旧监狱,变成为阳光明媚、卫生清洁的新型监狱。

这批战犯主要是苏联出兵东北时俘获的,在苏联被关押了五年。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移交给中国,关押到抚顺战犯管理所。他们由于在中国侵略多年,许多人都会讲汉语,是地道的中国通。不过,这批中国通最初在战犯管理所并不安心忏悔自己的累累罪行,而是在狱中大闹特闹、呼反动口号、唱反动歌曲、联名递抗议书、对我哨兵高声叫骂。

他们顽固地坚持反动的侵略立场,不断散布侵略有理的舆论,他们的论调是:“'日本人口多,耕地少。因此,为了民族的生存不得不对外扩张'日本战败是由于犯了扩大战线的战术错误,但日本无疑是个强国,等着瞧,有朝一日还会东山再起!'大和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优等民族,我们虽然是战俘,但中国政府不敢随意处理我们’……”

保障人格不受侮辱,保障生活条件,保障身体健康,根据中共中央的这一指示精神,抚顺管理所对这批战犯实行了人道主义的宽大政策,管教所为管教人员制定了对待战犯的原则:恨其罪,不恨其人;惩其罪,救其人。

然而,在管教所的管教人员中,有一个叫王兴的管教员,一家八口人,七人死在日军制造的“无人区”,刚进管理所时思想抵触,找领导谈话诉说自己的遭遇时痛哭失声。经过所领导的开导,他放下心中的愤怒,认真投入管教工作中,既坚持原则,又热情周到。

这批日本战犯虽然罪行深重,但在抚顺战犯管理所,他们享受到的各项待遇却令人惊讶——每人每天最低菜金标准0.42元,高出当时普通中国百姓好几倍;会吸烟者,每人每月提供黄烟半斤或纸烟一条;每周洗一次热水澡、每月理一次发、定期体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每年春秋季各召开一次运动会,每逢节日还要搞会餐。

抚顺战犯管理所开设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时,专程赶来的一位日本记者意味深长地说:纵观世界史,像中国这样的战犯改造是绝无仅有的。战犯们是真正地觉悟,成为新人,这不仅是中日两国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财富。

让人们不能理解的是既然这批战犯犯有这么严重的罪行,我们为什么不将他们杀掉呢?

当年周恩来总理是这样描述的:现在的形势不同了,不要说杀掉一个,就是杀掉一百个,都是很容易的。但是,我们不杀他们,要将他们改造好,变成朋友,这将来对国家和民族,都有长远的意义。

事实证明,我国政府对这批战犯实行的人道主义的宽大政策是正确的,是有远见的。

当他们获得自由时,在告别会上,战犯代表曾声泪俱下地宣读《感谢文》:只有中国人民,才是我们的恩人和再生父母。我们要把从各位那里得到的两件宝物——新的生命和真理,在后半生中为人民、为社会和平而奋斗。

1986年,根据国内外友好人士和社会团体的请求,经国家公安部、外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报请国务院批准,抚顺战犯管理所正式对外开放。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从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共接待36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400余万人,其中日本游客3万左右。近300名日本战犯曾重访过被他们称为再生之地的管理所,众多日本战犯归国后成了中日友好人士,这一点尤其被世人认为是奇迹。

据了解,此次修缮前,由于该所建筑年代久远,基础设施陈旧,部分主体建筑出现裂缝、倾斜甚至倒塌等现象。20084月起,辽宁省委、省政府投资3030万元人民币进行全面修缮。

在新落成的抚顺战犯管理所新陈列馆内,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展厅内,展示800余张图片、500多样实物,特别是有关末代皇帝溥仪的80余件实物展品还是第一次向世人展示。

提起末代皇帝溥仪,于195081日被引渡回国,当时怀着极度惶恐的心情被带到了抚顺战犯管理所,开始了他十年的改造生涯!

在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改造战争罪犯的伟大方针、政策引导下,在中国政府对战争罪犯的人道主义待遇和管理所工作人员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工作感召下,使溥仪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有了认识,有了感情,他重新看到了光明,从头学起,逐渐融入集体,进而被特赦,获得了新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及对祖国和人民有益的人。

溥仪被特赦后回到北京,成为一名普通公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溥仪重新建立了家庭。他热爱祖国,真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人民政协活动,关心祖国统一大业,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和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对此,周恩来总理这样评价说:“我们把末代皇帝改造好了,这是世界上的奇迹。”

在我们即将结束参观拜访时,看到在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监区东侧立着一座汉白玉碑,上面写着:向抗日殉难烈士谢罪碑。于是,我们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以表对抗日殉难烈士的敬意!

19881022日,经国务院批准,日本中归联”’会员集资22万元人民币委托抚顺战犯管理所设计建成,碑身同基座高6.37米,有云白理石和花岗岩构成,背面雕刻的是中归联会员撰写的碑文。碑的四周是管理所工作人员与日本中归联继承会会员共同栽种的象征中日两国人民友谊万古长青的松柏。

这座汉白玉碑碑文这样写道:我们在参加长达14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中,犯下了烧、杀、抢的滔天罪行。战败后,被关押在抚顺和太原战犯管理所。在那里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政府和人民恨罪不恨人的革命人道主义待遇,开始恢复人的良心。没想到根据宽大政策,一名也没有处死刑,全部释放回国。正当抚顺战犯管理所恢复原貌之际,在这里建碑表示向抗日殉难烈士谢罪的诚意,刻下决不允许再发生侵略战争,为和平和日中友好的誓言。

然而,昔日的罪犯为自己的罪行立碑忏悔,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是呀,从19507月到19646月,中国改造日本战犯14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前人从未有过的博大胸怀,实践毛泽东主席关于人是可以改造的这一名言,给战犯们以由坏人变好人的教育,终于使上千名日本战犯中的绝大多数人弃恶从善,可谓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壮举。

日本军国主义者把人变成了,而中国人民却把改造成了人!

管理所是我们的再生学校,管教员是我们的再生恩师,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回国后要向日本青年讲述侵华战争史,教育日本青年为维护和平而斗争……”这是日本所有回国离别人员回国前的共同声音!

辽宁省抚顺战犯管理所是日本战犯脱离罪恶深渊的场所,将这些魔鬼改造成为反对侵略战争、致力于促尽世界和平的新人,使他们重新获得了新生,创造了世界战犯管理历史上的抚顺奇迹

 (责任编辑:单斐)

作者简介

刘志强,笔名大树,出生于山东省曹县,现居住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文学爱好者,曾在《中国报告文学》《北方作家》《关东美文》《知青文学专号》《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生活报》《黑龙江工人报》《七台河日报》《七台河矿工报》《七台河广播电视报》等报刊上发表过多篇文学作品。


投稿福利与要求
1、平台所得打赏全归作者。打赏金额低于五元(含5元)不发放,用于平台管理。朗读类、音画类作品,打赏由作者与播音、音画制作人员五五分成。打赏在七天后以红包形式发放。七天后未到账或有打赏,平台不再处理。
2、稿件要求内容健康,贴近生活,贴近现实,题材不限,体裁不限。

特别声明:以上文字经作者授权发布,文章版权归龙溪文学和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一经发现,追究责任。杜绝抄袭转载,由此引发的版权问题,由作者自行负责,与本台无关。作者照片由作者本人提供,文章配图来源于作者或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