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去世时,刘禅为何连杀了3位重臣?

 情缘半岛 2021-12-09
纵观“魏蜀吴”三国百年混乱史,相比吴国的“暨艳案与吕壹案”以及魏国的“太和浮华案与高平陵政变”,蜀汉朝堂确实给人较为平静的感觉,似乎不存在类似的“党锢之祸”。
但是,随着车骑将军刘琰、安汉将军李邈以及中军师杨仪三位重臣之死,也同样暴露出了蜀汉朝堂中的暗流涌动与人心叵测。

刘琰之死,明为刘禅“昏暗”之举,实为朝堂政治清障之意

图片

刘备被吕布从徐州赶到豫州时,刘琰就开始追随刘备。因此,刘备夺取益州后,任命其为固陵郡太守。
根据陈寿《三国志·刘琰传》的说法,刘琰之所以能够得到刘备的重用,并非他的才能,而是早前追随的“从龙之功”。
依理来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刘备死后,继位的刘禅就算想要拉拢先主旧臣刘琰,也不该在无尺寸之功的情况下,封其都乡侯,并升任中军师、后将军兼卫尉,其官位仅次李严。
但是,无论是刘琰的能力,还是军功,又如何能够与李严相提并论呢。

不久,又在无任何功勋的情况,再次升其为车骑将军。这时的刘琰,无论是官位,还是爵位,都达到了刘备称帝时张飞的爵位与官位。
同时,车骑将军之位,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岳父,董贵人的父亲,董承曾被拜车骑将军;曹操“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曾因功升车骑将军;曹操重要谋士之一的程昱,死后才被曹丕追赠为车骑将军。
可以说,在三国的车骑将军中,无论拉出任何一个人来,都不是刘琰能够相比的。
同时,刘琰的德性也并不怎么样,为官高调,出行讲排场,生活奢侈,府中侍婢数十人,皆能歌善舞。这一点,与诸葛亮、蒋琬、费祎以及姜维等核心重臣身体力行的“清廉俭朴”的作风完全相悖。
图片
▲刘备托孤剧照(左刘禅,中刘备,右诸葛亮)
那么,刘禅为何要如此重用刘琰呢?显然,这一切都给人很不合理的感觉。或许,下面两件事能够给大家解惑。
第一件: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因李严弄虚作假,造成粮草不继,无功而返。于是,刘琰等与诸葛亮共同上书后主刘禅请求罢黜李严。
以此来看,似乎刘琰能够得到刘禅的重用,背后也有诸葛亮助力的影子。其目的,可能就是为对付刘备的另一托孤重臣李严,在提前做铺垫。
但是,当李严被废为平民后,与诸葛亮身体力行“清廉俭朴”背道而驰的刘琰,而且还是个无能之辈,似乎再没有任何的利用价值了,反而对诸葛亮身体力行“清廉俭朴”的理念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还会看重他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第二件:234年正月,刘琰的妻子胡氏进宫向太后祝贺新春,并被留在宫中长达月余时间。于是,刘琰怀疑胡氏与后主刘禅有染,这才命人将胡氏“家法惩处”一番后,并赶出家门。
随后,胡氏向刘禅状告刘琰。结果,刘琰被下狱并弃市而死。
图片
针对此事,以刘琰妻子胡氏的身份地位,又非后宫贵人的亲人,若非刘禅同意,应该没有任何理由和条件能够在后宫滞留长达月余时间。
同时,长居成都的刘琰,应该对刘禅的德行有所了解才是。
因此,刘琰怀疑其妻与刘禅有染并非没有道理,只要其妻不对外宣扬,绝对也影响不到刘禅的声望。
但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胡氏告状后,刘禅为何如此震怒,而且迫不及待地就要将仪同三司的车骑将军刘琰“弃市而死”呢,很可能是在为胡氏出头,而不是为了维护皇家声望。
或许,也有一种痛恨与报复的可能,我那么重用你,就算你妻子在宫中留了一个多月,又怎么了,你还敢有那么大的意见。
图片
▲刘禅安抚刘琰妻胡氏剧照
所以,刘禅的行为,反给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可能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瞎猜乱想。
对此,作为朝中的实际掌权人诸葛亮,如果他想要刘琰活命,只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情,但他为何一声不发。显然,他也不想让这个“仪同三司”的威胁存在下去了。
自此,蜀汉朝堂几乎再无曾经追随先主的老臣了。刘琰死后次月,诸葛亮第五次踏上了北伐的征程。
这也说明,刘琰的死,并非在诸葛亮“去世时”,而是之前。

李邈之死,明为刘禅为“相父”诸葛亮鸣不平,实为自己“亲政”树威信

234年农历8月28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似乎“刘禅新时代”即将到来。毕竟,之前的蜀汉朝堂几乎是诸葛亮的一言堂。
于是,身为丞相参军、安汉将军的李邈,便迫不及待地想要“政治站队”,并在刘禅为诸葛亮发丧时,居然不合时宜地跳出来向刘禅谏言:“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大小为庆……”(《华阳国志》)大意是说,诸葛亮这样的权臣,死得好,是朝廷之福。
图片
▲李邈画像
但是,李邈并不清楚刘禅有多么地依赖诸葛亮,二人的感情又有多深。结果,“站队”不成,反被一怒之下的刘禅“下狱身死”,成了“刘禅新时代”来临前树立威信的第一个牺牲品。
其实,在刘备时期,李邈就曾因不当的政治言论,差点被杀,还是“诸葛亮为请,得免”(《华阳国志》),并最终有了后来出人头地的机会。
然而,他却不知感恩,竟然在诸葛亮尸骨未寒之时,就想着上演一出“人走茶凉”的大戏,哪知,却正应一句俗语:“不作死,就不会死。”实在活该,尤为可恨。

杨仪之死,明为“愤青发牢骚”,实为遭蒋琬“一党”算计

诸葛亮病故五丈原后,杨仪率领大部队,秘不发丧,安全撤回汉中,可谓大功一件。
无论以功绩,还是资历,原以为回到朝廷后,自己将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谁知,接替诸葛亮位置的却是自己的“后辈”蒋琬,而自己仅被拜了个有名无实的中军师。
于是,心中大感不愤,常常向同僚传播负面言论,说自己比蒋琬资历老,才能比蒋琬强等。
这样一来,既影响蒋琬政权的平稳过度,也不利朝廷的人心团结。
图片
▲杨仪剧照
因此,蒋琬“一党”的后将军费祎(蒋琬的接班人),前往慰劳看望杨仪,自然少不了酒宴。酒宴中,不知杨仪在政治上智弱,还是在费祎的恭维之下喝高了,居然说:“当初,如果自己带领大部队投降魏国,也不会落到如今的落魄地步。”
难怪,孙权评价杨仪为“牧竖小人也……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可见,诸葛亮和孙权看人的本事都颇为不凡。
随后,杨仪的“大逆不道”之言,被费祎和其他证人奏报给了刘禅。结果,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
然而,杨仪受此挫折,却不知悔悟,依旧在流放地做着一些上书措辞激烈的人身攻击,从而引起了朝廷的满,并被捉拿下狱,而此时的朝廷掌权派则是蒋琬“一党”。于是,羞愤之下,自杀身亡。
因此,也可以说,杨仪的死,并不是被刘禅所杀,而是自杀。
完。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指正修改错误之处,发表不同看法。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