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人IP有多重要?原无讼联合创始人徐晶谈法律服务行业品牌塑造

 律新社 2021-12-09

徐晶

瞰法创始人

原无讼联合创始人、天同律师事务所市场部负责人

(微信:13611005486)

前几天,走进一个毫无名气、位置也毫不起眼的美发店,找到我那位用了几次还算顺手的发型师,做了一个造型,又往卡里存了点钱——这意思,暂时是懒得换了。

我其实是个还蛮喜欢尝鲜的人,试过各种不同的美发店、不同的发型师,也喜欢坐那和他们聊天,问问他们的业态是怎么运转的。

但试来试去,在尝遍了各种大品牌、高级装潢、知名连锁的美发店之后,我最终还是固定在了这家小小的、精致的、我完全不记得名字的店里。

坐在那,我不禁就在想,是什么,促使我最终做了这样的选择呢?

首先这里有两个层次的IP,一个是美发店的IP,一个是发型师的IP。

我曾经因为店的名气大、装潢好,而选择过大IP的美发店。但最终我发现,所谓店的品牌,完全不能给我带来质量稳定的服务。

其实美发行业的“公司化”“品牌化”,可以说是走在律师行业前面的,早些年就涌现出了一大批连锁美发机构。

但时至今日,这些品牌逐渐没落,你仍然可见超过80%甚至90%,都还是分散的“提成制”发型师个体户,一如律师业。

这是为什么?

核心在于,发型师、律师,都是基于人的服务业,而不是基于产品的工厂。

产品的质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好不好,都很稳定。

所以,产品打广告,做品牌,这个路径走得通。早年到央视争“黄金档”,后来用各种“羊羊羊”占领心智,即便现在的苹果手机,也是用各种高级的品牌手段——比如把品牌气质渗透到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里、门店的每一个布置里、工作人员的每一个表情里——让你觉得它如此地与众不同,令你如此喜爱。

产品的标准化使得它很稳定,客户的预期可管理,不太容易“砸牌子”,才能积累出含金量高的品牌来。

服务业呢?怎么做标准化?怎么管理客户预期?服务质量不稳定,客户预期不可控,“砸牌子”的事就会天天上演。

公司化、品牌化的美发店,也试图做一些“标准化”改造,比如统一门店装修,统一着装;对流程也做一些拆分,洗的洗,剪的剪,染的染;加强培训,尽量让每个发型师的动作和水准统一一点。

可惜这些都还是解决不了客户的核心诉求——客户来美发,要的是一个“美”字,而最终落到每一个人头顶上的那一个“美”,是极为主观的、感性的、艺术的。

审美这个东西,千人千面,你怎么标准化?

可是这个千人千面的“美”字,却决定了客户满意度的六七成。

你装修了门面,改进了流程,洗发的水温更舒适了,发型师的身型也越来越标准了——但你费尽心思,客户满意度也只提高了两成,真正核心的部分依然解决不了,做的都是隔靴搔痒的事。

转换到客户角度,也就是我信了你美发店的IP,可是给我理发的那个美发师还是不可信,那你这个店的IP,对我来说是不是有点虚无呢?

在尝试足够多这种大品牌的连锁机构之后,我就彻底放弃了,我发现:去信这种机构IP,只是我要交的智商税。交完之后,还是要回到某一个感觉好的、可信任的、质量稳定的个人身上。

我相信,美发行业大品牌的没落,可能就在于像我这样的消费者,已经交够了智商税,刺破了“大品牌”的面纱,回归了最务实的选择。

这也不失为一轮美发行业的“消费升级”。

律师行业呢?可能“升级”要慢一点,因为消费低频,回头客少,迭代慢。

但服务业的核心问题是同样的。

律师客户的核心诉求,是你要理解我,并且解决我的问题。沟通是这个其中尤为重要的环节。

能够完全以“解决问题”为客观标准的业务还好办一点,但问题在于,绝大部分的法律业务都是“开放式命题”,不同的律师抽丝剥茧得出的解,可能是不一样的。客户愿意信哪个?看你这个律师给他的“印象”和“感觉”了。

我们都知道,一旦到了人与人之间“闻味道”的环节,就成了谜。这就是一个承载“主观”“化学反应”“chemistry”的黑盒子,没有解了。

律师业态比美发业复杂很多,就美发那个流程,使劲拆也就能拆出个洗剪吹;律师业有的工序,随便拆拆上百道。

这一方面使得律师业的黑盒子更难解,一方面也使得标准化的空间,可能比美发业还能大一些。

如果一个律师业态的标准流程、客观结果,能够占到客户满意度的60%以上,那我觉得“标准化”在这里是可以成立的。

能做“标准化”,保证服务质量的基本可控,是“品牌化”战略可持续的前提。

像非诉,大品牌的律所比较多,而且几十年不倒。

像一些程式化很强的2C业务,如交通、征拆,个人表演成分较少,管理流程能把品控做到60分以上,那也是成立的。

个性化极强的诉讼业务,这么多年就只出现了极少数的机构IP,如天同。但我们看天同宣传的是什么?诉讼流程标准化,案件胜诉率90%——都是围绕最客观、可评判的部分去讲的。

绝大部分诉讼律所的业务都做不了天同模式(比如你能只挑400个案源里的40个做吗?),很难形成客观、可控的标准,就很难形成稳定的品牌。

而那些单纯追求规模化的律所品牌——服务业的规模化有时候就是品控的反义词——不乐观地说:只需要一轮智商税的时间,消费者就会回归理性,去做在他们看来最务实、最稳定的选择。

说这么多,回到IP上。

在这里,我基本把IP和品牌等同了,略有不同,但犯不着推敲。

IP是你的形象,气质,知名度,是用户对你的喜爱之情,是你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标签。

而据我们以上的分析,机构IP在服务业中,只是一部分;甚至在一些服务业态中,都不一定是主流。有些机构IP,可能还只是“虚假繁荣”。

可是你发现没有,个人IP还有大量大量的空白,这也就意味着,有大量大量的机会。

有很多律师个人,一提到律师品牌,就只想到律所要做品牌,却不知道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品牌。而现在这样的移动互联时代,早已经给个人IP创造了最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

你,还等什么呢?

律新社品牌服务中心出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