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暖一厦

 印象黄陂 2021-12-09

  

文 | 余献忠

观它处莺歌燕舞,看来路处处潺潺流水。弹指一挥间在这座城市也生活了二十多年,近二十年我们生活的城市随大道两旁的树木一起变高变好!小城在长高长壮,林立的高楼,绿荫的小道,宽敞的大道,车水马龙的喧嚣。妻说:还有几天就要退休了,日子在不经意间流走,生活在岁月轮回里改变。

妻在那所学校工作了三十多年,教院毕业来到这个学校,花开花谢,见证了学校的壮大,见证了学校的兴盛,也见证了学校的美好,在岁月的轮回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少年。而她自己,也从青年到中年,再到如今的步入老年。风住尘香花未尽,物是人非业更新。

我1984年离开家,在第二故乡生活十五年,虽无安得广廈千万间的雄心壮志,却也曾有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1990年,自己有了自己的小家,妻子在中学任教,彼时妻已在那所学校任教三年,学校分了一间十几平米左右的房子。

简单的一间房,抬眼望瓦缝照进点点亮光,出门遥望天空繁星点点,在学校里面,简单的一张木门,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陋室恰如其名,小屋虽陋却很温暖。用煤炉弄点吃的,小煤油炉烧开水。真正的一穷二白,一箪食,一瓢饮,住陋室,却温暖。



妻子临产前两天还在上课,1991年元月儿子出生,在那间陋室里,叔叔炒了几个小菜,请来岳父母小庆。那天恰逢黄陂下点小雪,城内公汽应该没有,倒有很多的麻木,然而岳父节俭惯了,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泥泞走了几公里,在那简陋的房间迎接外孙的到来。

后来母亲帮忙带了一阵孙子,时间不长,却把学校里外周周混得很熟,王老师、阮老师、陶阿婆以至于多年后见面还常问起是否安好。也是那年冬天,儿子半夜发烧,妻焦虑,慌忙中只有求助隔壁的杜老师,杜老师二话不说把他们送到医院,直到小孩安好,他们是我们生活中的贵人。生活没有大红大火,不温不火中有的是温暖。

生活简单,晚上自习,早上早读,备教改,妻子总在忙碌。刚开始张校长,军人出身,其妻文老师,一头银发,和蔼可亲,也在那所学校任教,晚上办公,一人一张办公桌,十几个老师,桌上堆满学生作业,批教改,偶也曾见学生到办公室单独操练。

1990年前后,学校在院内盖了一栋三层楼,妻子分得一间南边的一通间房,位于一楼,面积不大却比先前的大有改观,在院子里盖有一小间厨房,离住处就十几步距离,岳父母高兴地来整理卫生,垒灶做饭,后勤保障。院内有一水井取水做饭洗衣服,同院十几户人家共用一井水。

院内有两老太太,分别是黄老师和何老师母亲,均70余岁,常年帮儿子带小孩并照顾生活,老人节俭,很少用洗衣机,手搓汲水冲散。偶见老太在大盆里洗衣,汲水很是吃力,我曾伸手帮助,让老太念念很久。老太及岳父岳母、杜老师、张校长早已离开了我们,回望来路,所有的家庭皆是这样一路走来,一代新人换旧人。



两年后辅导组要做厨房,看中了我们住的房子,领导一说,妻二话不说搬到校门口段师傅做的房子里,住二楼,彼时西边和南边均没有盖房子,那年公安局选址,试压打桩,成天热火朝天。恰好我那年夏天休假,整个房子曝晒于阳光下,即便到了晚上,也依旧温高如炉,难以入眠,于是在一大盆中装满水,红山花牌铁台扇整晚扇着。

扇子对着大盆吹,盆水有小的波澜起伏,真谓风声水声声声入耳,温度却如凝固,风象火一样,难入睡,果然是家乡“温暖”。记得当时假还没休完,我就匆忙回到了部队。那台大铁扇是民族品牌的骄傲,每年夏天,简单地整理整理,滴几滴机油润滑一下,为我们服务30余年,大国工匠精神在这台小小的电扇上得到很好的诠释。

2000年,学校在黄陂大道盖了六层的单元宿舍楼,妻子分得一套,房子坐北朝南,80余平方,阳光通透。从租房到拥有自己的房子,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请来师傅装修,父亲刚退休,也很高兴地来帮忙,料理装修事宜,每天忙前跑后地处理装修过程中的琐碎事情。

一个月左右房子装好,不久我们就搬进了新家,我和妻子喜欢热闹,同学、战友、同事常有小聚,手搓麻将,也曾通宵达旦小玩,弄几个小菜,也能一壶清酒天南海北,张家李家儿女故事。其时没什么讲究,哪怕一碟小菜,一碗臭豆腐,也能带来棒棒虫子鸡的喧嚣。

一壶清酒也能煮出长久故事,多年以后战友同事见面还津津乐道——钻桌子扣帽子,玩纸牌贴条子。我们住五楼,站在临黄陂大道的阳台上看黄陂大道上香樟树一天天长高长大,一天天变美变靓。对面的老车站车辆流不息,292刚开通时,满眼都是大包小包,更有拥挤的人潮,都成为深深的记忆。



那所小院共计48户皆为学校老师,成老师退休后照看院子,他诙谐幽默给人总是一脸的笑容,茶余饭后老师们斗点小地主,乐趣无边——34567一连字,要不要?不要。再出一个8。几个退休的老人,斗地主偶也裹点小癖,但换来的是开怀的笑声。不为金钱,只为退休后的开心开怀。

或来一盘象田马日車的横冲直撞,认真中也曾透出老师的执着。成老师闲来无事,把那个小院精心打造,整理得干干净净,再弄几盆花草,把各种急需的电话号码工整地楷书在一张大纸上,煤气、疏通、开锁一应俱全,以备各家各户应急所用,进出笑声相迎相送。

2008年左右,因住五楼上下楼的不便,妻职业的原因,长久站立上下楼膝关节疼痛,也因楼下的原因,楼下住户神经衰弱,过多的响声总影响其休息不好,而我又喜热闹,恰好后边新村社区有一私房出售,正好离妻子上班的地方也不远,东挪西借,买来那栋房子。

屋子宽敞明亮,请来师傅简单装修,2010年春节入住,那时父母亲身体尚好,强拉硬拽地接他们到我这儿过了一次春节,印象中,这是他们第一次在老家之外过春节,虽然当时有些不愿意,却也蛮开心。



随着金龙四季阳光的建成,黄陂广场的入住,南德城和人信城、万象城也陆续开盘,黄陂一隅之地,大小楼盘雨后春笋般涌现。我想住高楼的心情也蠢蠢欲动,问楼盘看房型,样板间,毛坯房,工地转,楼盘看,卖楼的使出十八般武艺,热情洋溢。

没钱不要紧,分期首付,尽管工作不稳定,工作有压力,幸福感迫使我们拼力工作。银行开发商联手,游说,王婆卖瓜。自己也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想法,首付三成,缴款,选择15年为银行打工,于2015年5月份首付订金,贷款订购。2017底交房,2019年12月搬家。

前15年随部队转战多地,以驻地为家,后20多年,从平房到公房、私房,再到商住楼,开发商建设了千楼万宅,银行成就了千家万户,广厦千万间,间间惹人爱!从格子楼、筒子楼,到规范的小区,我们生活在千变万化的时代,生活在眼花缭乱的尘埃中,平凡的我们痛并幸福着。

我们一辈子为住房的改善奔走,向往小康,也在实现着小康。从有房住到改善住房,我们的脚步一刻不曾停止。搬家,搬家,再搬家,我们不停地折腾,却也不停地享受着生活给我们的美好!朝梦想前行,也慢慢实现着梦想!妻子即将退休,生活会继续,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一直在继续!

一生温暖一厦!一厦温暖人生!

本文作者余献忠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余献忠,60年代出生于木兰乡经堂庙村,1984年11月入伍,2000年转业,现服务于金融机构。

· END ·
有风景  有味道  有故事
印象黄陂  品味黄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