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9年,刘禹锡写了一首名叫《重至衡阳伤柳仪曹》的诗。 这是一首缅怀友人柳宗元的诗,诗里那句“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读起来凄凉万分。 都说古人常以作诗寄情思,可见刘禹锡对柳宗元的情感,非比寻常。 刘禹锡21岁那年,两人在长安的大慈寺里初见,便开始了一生不解的缘分。 同进士、同升迁、同流放,二十年来万事同,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份动人的友情背后,是缘分,更是真情实意。 ![]() 志同道合、追梦人生路 公元793年,对于刘禹锡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他高中新科进士,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年,他遇到了人生挚友柳宗元。 两个新科进士,于大雁塔下,侃侃而谈,相见恨晚。 有句话说:有些人,他们一见面,就注定了一辈子。 正如刘禹锡和柳宗元,哪怕只打过照面,也不妨碍他们成为彼此的人生知己。 两人大雁塔题名之后,便各奔前程,外放做官。 这一别便是10年之久。 803年,结束任职的柳宗元回到长安,给他接风洗尘的正是十年前的好友刘禹锡。 两人多年未见,觥筹交错之间,互诉衷肠。 ![]() 几杯薄酒下肚,柳宗元忍不住叹息到:任职的蓝田县官吏贪污成风,各种搜刮民脂民膏,百姓过得是苦不堪言。 听到好友的抱怨后,刘禹锡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大声说到: 为官10年,才知我唐朝泱泱大国,居然衰败至此。 官场浑浊,不良之风愈演愈烈,长期以往,大唐的将来岌岌可危呀! 闻及此言的柳宗元,激动地握住刘禹锡的手,说到:我们身为人臣,理当以天下为己任,现在的大唐迫切需要一场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还天下百姓一个新的大唐。 那一晚,柳宗元跟刘禹锡谈论了许久,说到激动处,两个正值壮年的男人忍不住捶首顿足起来。 国家的困局,如心口大石一般压得两人喘不过气来,只恨无计可施。 皇天不负有心人,两人终于等到了命运的转折,遇到了伯乐。 此人便是当朝红人王叔文,未来的大唐宰相,他早已看不惯如今的官场做派,立志革新是他上台后的第一要务。 他赏识刘柳二人的才华,也清楚两人的抱负,希望携手创造不一样的大唐。 三人一见如故,没多久就汇集了一批有志之士,组成了“二王刘柳”组合,大刀阔斧地开始改革。 蛰伏10年之久,一朝青云得志,刘柳二人成为政坛新秀,未来可期。 人生得意之事不过二三,其一便有知己三五。 而更让人得意的莫过于,跟肝胆相照的知己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去实现人生理想。 真正的友谊从来都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志同道合的选择。 刘禹锡深知柳宗元的一生抱负,柳宗元也懂得刘禹锡的毕生追求,如此才有了如伯牙子期般的灵魂深交。 ![]() 患难与共、直面人生风雪 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未曾患难同行的人,不足以做朋友。 真正的友谊必得共患难、共渡人生的无常。 803年,改革失败,刘禹锡跟柳宗元的命运也开始急转直下,从云端跌入谷底。 刘禹锡被流放至朗州,柳宗元则去了偏远的永州,开启了长达10年的流放生活。 朗州不仅环境恶劣,而且当地的官员故意刁难刘禹锡,只有一个茅草屋供他栖身。 ![]() 即便沦落至此,刘禹锡仍然面不改色笑对风云,比起他自己,他更担心的是柳宗元。 柳宗元在永州的第一年,就相继经历了母亲去世、幼女夭折、房屋被烧的种种不幸。 往日意气风发的他,彻底消沉度日,整日整日不说话。 远在千里之外的刘禹锡,听到消息后立刻就坐不住了,立马写信开导好友,劝解他。 从人人艳羡的天之骄子到前途渺茫的流放之臣,家破人亡的悲惨,这万千愁绪折磨着柳宗元。 但幸得有刘禹锡在,天性乐观的他,一直陪伴着内心苦闷的柳宗元。 在这10年流放生涯里,其他人都对刘柳二人避而远之,深恐受其连累。 唯独这两人一直互通书信,互赠诗词、礼物,有了彼此的理解跟扶持,流放的日子也开始变得有趣起来。 所谓的朋友,便是顺境时我与你同在,逆境时我与你同行。 任世事如何变迁,风雨同舟,携手共渡。 813年,两人苦尽甘来,终于等来了召回长安的消息。 喜出望外的刘禹锡,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一句“尽是刘郎去后载”,又再次将两人命运改写。 刘禹锡再次被贬,而柳宗元因为跟他私交甚好,也受到了株连,两人再次被贬黜。 柳宗元本以为时来运转,终于可以再次大展宏图,可惜命运弄人。 接到旨意后,柳宗元却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冒着生命风险主动上书,请求更换流放地。 ![]() 因为他知道刘禹锡母亲年事已高,此次如果同行,只怕是再也经受不住长途跋涉。 所以他要求跟刘禹锡对换流放地,以全刘禹锡的孝道。 但官府并不买账,别无他法的柳宗元只好频频上书请求,说:明知戴罪之身提出这样的要求会罪加一等,但就是死也无怨无悔。 如此言辞恳切,最终还是打动了官府,换来了柳宗元想要的结果。 古人云:疾风知劲草,危难见坚贞。 即便人生多歧路,但有了风雨同行的好友,人生便不再那么难走。 ![]() 生死可托、矢志不忘旧情 二次流放时,两人从长安结伴同行,一路上畅所欲言,回顾往事。 柳宗元知道刘禹锡心直口快,担心他会再吃亏,于是特意劝解他以后谨言慎行。 看到无端被自己连累的好友,不仅丝毫不怪罪自己,还各种好言劝导自己,刘禹锡心中不免动容。 两人临近分别,依依不舍之际,相约年老后一起当比邻而居,做田舍翁。 曾壮志凌云的两位大才子,在岁月无尽的蹉跎中,只觉人生前半场一场空,现只想做个归隐山林的凡夫俗子。 只可惜,上天并没有垂怜这对难兄难弟。 公元819年,刘禹锡母亲去世,得知此事的柳宗元,相约刘禹锡在路过湖南衡阳时吊祭。 心情悲痛的刘禹锡,正等着好友的劝慰,没想到等来了却是柳宗元的讣告。 无法接受这个消息的刘禹锡,不停地追问着柳宗元的仆人。 只是得到的答复都是肯定的,他才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见到好友柳宗元了。 明明两人前几天才通信,为何这么快就天人永隔了? 刘禹锡脑子里浮现出两人相伴20年过往的每一幕,悲痛万分的他对着柳州方向大哭起来。 无法平复心情的刘禹锡,一边哭一边写下了《祭柳员外文》,祭文之悲痛,读着犹见他锥心泣血,让人感动不已。 ![]() 尽管无法接受好友去世的消息,可刘禹锡还是硬撑着打起精神,认真看了柳宗元留给他的信。 柳宗元在信中提到,将自己的幼儿、书籍、葬礼全都托付给了刘禹锡。 多年好友早已心意相通,柳宗元知道幼儿托孤、葬回故里种种事宜,只有交给好友刘禹锡才最放心。 对于好友的嘱托,刘禹锡可谓是尽职尽责,做到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他知道柳宗元最想葬回故乡,所以即便仍在服丧期间,他也马不停蹄地到处联络人,筹措柳宗元的葬礼。 柳宗元的长子柳周六,刘禹锡将他视若己出,悉心培养,最后官至员外郎。 从柳宗元去世后,刘禹锡就陆陆续续整理他的文稿,花费20年光阴,最终让他的作品得以传世。 可以说,如果没有刘禹锡,柳宗元的诗篇我们怕是无缘品读。 友谊有很多种,有锦上添花的喜悦之情,也有雪中送炭的相助之情,但最可贵的莫过于生死可托的信任之情。 跨越生与死的鸿沟,友谊不会随着死亡而消散,反而越发珍贵。 ![]() 柳宗元逝世后,刘禹锡又继续了十多年的放黜生活,才回到长安。 晚年的他,搬到了洛阳居住,实现了“田舍翁”的梦想,只不过人却不是当初的那个人,是白居易。 ![]() 贬黜20多年,历经了多少风风雨雨,可蓦然回首时,那个同甘共苦的兄弟去了哪里? 怀旧空吟闻笛赋,刘禹锡的心底有着说不尽的哀愁。 大雁塔下初相识,那是他跟柳宗元最好的年华,遇到了最好的朋友,怀抱着共同的理想,一起携手开创新的大唐。 尽管一朝梦碎,可两人仍不改初衷,一同坚守、一同流放。 从未有人的命运如此相同,但刘禹锡跟柳宗元却是20年来事竟同。 时间如酒,两人的友谊在时间的发酵下越发醇厚。 尽管两人未曾实现仕途之梦,但刘柳二人的友情却如浩瀚星空中最闪耀的星,照耀着每个人。 作者 | 颜恋:读大量的书、写许多的字、看不一样的世界。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