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迎春杯”全国首届公众平台线上文学作品大奖赛入围作品展:卞士生

 中国文学档案馆 2021-12-10
细读《北大与时间之外》
卞士生

 

疫情期间,害怕新冠病毒的传染,也不便出去游山逛水玩耍。怎么办?其实很简单,活人不能叫尿憋死!那就捡起自己的兴趣爱好吧,安静读书与写作,吸收名著的营养。
偶尔机会,在郑州拜见了河南老作家卞卡(原《散文选刊》主编),向他咨询了作家卞毓方的电话。加通卞老师的微信后,首先翻阅了他的朋友圈,哇,一部新著大作《北大与时间之外》问世了。于是乎,毫不犹豫,打开网上书店,随即邮购了一本。
朴素的封面,书名加署名,还有北大未名湖的照片。封面字体采用旧格式排版,即从右向左竖着延展,呈现出庄重自然、古朴大方之美,令人爱不释手。轻轻打开扉页,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的题字映入眼帘,墨宝氤氲“向内、重和、尚简、贵神”的审美内涵。接着往下翻,是作者2019年2月28日于北京期间,写的序言《自序:一日北大,终身北大》。
浏览目录之后,发现是作者一本“回忆录”式的散文集。书的后记《代跋:生命无色,命运多彩》,是作者2018年11月18日辑录的20位名人大家的“一句话”感悟,最后一句话是作者的“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北大。一个人也有一万个北大。关于北大的追忆,永远没有终点。”犹如“豹之尾”,短小又精悍!在本书封面的左上角,同时印制有这句话,前后呼应。
再看书的封底,是三位名家的评论妙语。国学大师季羡林,点评的关键词有:“惨淡经营”“腹笥充盈”“见识卓荦”“浩气盈胸”。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称其散文有“知性”:博古说今,谈天说地,左右逢源,高瞻远瞩,入木三分。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赞誉:“卞家散文”常揭示人性中“困惑”“隐秘”的东西,作品有了另外的维度,实在是难能可贵。
双手托捧,沉稳厚重,匠心独运,洋洋洒洒。《北大与时间之外》主题部分整整排列六辑内容,50篇左右的文章,内容32万字。有作者青少年时期的回忆,有穿越“文革期间”的感言,有重点人物的描写,更有大批精英的刻画。加上每辑前面的引言,诱惑着我,一篇一篇,一字一句读下去。
一口气读完全书后,不过瘾,我又继续读了第二遍。手握黑色或红色签字笔,边读边划线,或是画圆圈,直击每页诸行,逐字逐句,显出密密麻麻。并且边划边查手机网上字典,陌生词组、成语典故的出处来源。
该书出版发行后,受到了许多作家、读者的好评。比如一级作家李登建,撰写短文说:毓方新作是奇书,用心打造一巨著;炉火纯青之境界,自由自在天地录;思想丰富又深邃,内容厚重还尖锐。

 

书读两遍,抽丝剥茧。啥意思?毓方老师的生平首先得梳理清吧,尤其是他的学前、私塾、小学、中学时代,都是怎么度过的。这段人生脉络很重要,它涉及到他以后成长和变化的轨迹,以及会直接影响后面对他的作品如何进行评价。
毓方三四岁的时候,还住在老家建湖的乡下,独自过桥探险,不小心掉到河里,后被一位同庄的老人(那时也只有十五六岁)救起。当时老人的要求很简单,要他给其小孙女传授写作经验。此外,老人还神秘地讲了毓方许多古怪的行为,以及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暑假期间他每天夹本书从窗户钻进教室;日常剃头只认准一家理发店;傍晚把一卷东西拴上砖头,扔到西边的河心,然后朝它拜了拜,掉头就走。等等。当然,毓方都一一进行了化解,老人也总算闹明白了,并教育孙女说:卞三爷“懂得该浮的关头拼命往上浮,该沉的场合铁心往下沉。”其实,老人没想到,毓方是父母跑单帮时在船上出生的……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1949年毓方五岁那年,白胡子的祖父(读书人,为了生活以看风水为业),把他送到了同样长着白胡子的先生(塾师陈长云是他祖父的知交)那里,读了三年私塾。 老先生教他的第一本读物是《百家姓》,他用了不到一个月,就滚瓜烂熟,倒背如流。第二本读物是《三字经》,老师讲文化,讲天文,讲地理,讲人伦,内容比《百家姓》有趣。 第三本是《千字文》,它每句四字,讲究对仗,注重文采,读起来更加琅琅上口。而后,他零星读过一些《论语》《孟子》。最后念的是《幼学琼林》,一路风雨闯荡几十年,至今它仍搁在他的书橱……六岁,私塾放假的日子,邻居陈家老三带他上街捡过烟屁股。捡回来剥开包装纸,抖出剩余的烟丝,放进扁筐,搁在太阳底下晒。晒干了,就可以装进旱烟袋里抽。陈家老三收集烟丝是为了卖钱,毓方是为了孝敬祖父。七岁,他在四邻已小有名气,大家都叫他小先生,也有人家请他代写书信。三年中,除了规定的课程,他还偷读了许多闲书,如《神童诗》《千家诗》《说唐全传》《封神演义》等。另外,也涉猎了若干风水方面的书(受其祖父的影响。“泛想开去,一镇是一地的风水,一国是一洲的风水,在浩瀚无垠的太空,星球也是宇宙的风水,掌握这秘密的是上帝。”
1952年毓方八岁的时候,新式学堂占领教育舞台,陈老先生和其祖父商量,帮他联系了学堂。见了陈觉老师后,他插班进了二年级。有一天傍晚,他上街给祖父打酒,想尝尝酒是什么滋味,于是他就在路上偷偷喝了不少,眼看着六两酒已少了一半,他急中生智,往瓶里灌水,然后塞紧瓶塞,回家向祖父交差。但祖父喝“水酒时”啥话也没说,平安无事,三天后酒喝完了,还是让他去打酒。此后,他再也不敢偷喝了(当下,这种教育方式值得推广)。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时,他因戴了一条母亲手缝的红领巾,被同学们发现后,叽叽喳喳说是假的,此事把他推到了边缘。
“人一生总要遭遇几个忧郁期,正如再粗再高的大树也会有几个结疤。”1958年他14岁,读初中二年级上。那年,生活中发生了几件大事,成了他的小拐点。一是祖父去世;二是大饥荒随着大跃进悄悄袭来;三是他左大腿根生了一个毒疮,卧床休养。此时,忧郁症便乘虚而入。母亲请来一位道士,用“神法”治愈了他的毒疮大病。病好了,就留在家里干活。正巧这时,班主任季汉田老师登门家访,对他母亲说,毓方成绩不错,我回去开一个休学证明,这学期就在家里休养,明年秋天再去复学。
一天,毓方从县图书馆借回一本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一读之下,大为倾心。接着又读了诗人的《欲海》《立在地球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匪徒颂》《凤凰涅盘》等等,使他的胸襟为之大开。他就是从那时起爱上了文学。后来,从外国的普希金转而拜伦、歌德、雪莱、惠特曼、泰戈尔,再逍遥到中国的屈原、李白、苏东坡等诗人。渐渐徜徉小说,从高尔基、果戈理、屠格涅夫读起,一直读到马克吐温、狄更斯、儒勒凡尔纳等等。他也看巴金、茅盾的小说,但提不起劲,他就看外国小说。他最憋屈的记忆是,把人家的芦苇垛作天然的书斋,钻在里面读惠特曼的《草叶集》;最浪漫的记忆是,他挟一本唐诗,徘徊在收获后的棉田,边背诵,边孤芳自赏。他的人生在初二阶段结了一个大疤,总为自己的留级生身份羞愧,感到矮人一头。直到他升入高三,才烟消云散。“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在《人有命运,书也有命运》文章中,作者讲了他和几本书如何缠绵的故事。为了实现当作家的梦想,中学阶段他经常泡在书店里,花四天时间阅读完了长篇小说《镜花缘》。1959年的一天,当他在书店一目十行、一掀十页浏览《普希金文集》时,想“据为己有”,直至打零工、攒零花钱把它买下(后来他弟弟一直保存在小书箱里)。1962年,他高一升高二的暑假期间,到南京的新街口书店淘书,在玄武湖住了三晚,书包里多了五六本书,比如闻捷的《天山牧歌》等。之后,他还拿《天山牧歌》与班上的一个女生交换《复仇的火焰》,多看了一本闻捷的诗集。不过,到了1974年前后,别人借用《复仇的火焰》时,却找不到了,消失了,事情有点莫名其妙。

 

 1964年8月23日,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也是毓方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接到了燕园的录取通知书。于是,他掠过泰山,飞越黄河,《七拐八拐就拐向了北大》(这应该是个大拐点)。他知道北大,是由于中学时代出了个孙开秦。孙开秦高他四级,1957年秋,毓方读初一,开秦读高二。反右补课,高中学生参加鸣放,初中学生插班旁听,毓方就插在他们班。他对孙开秦的印象是,能言善辩,口才好,文采好。1959年,学校有了第一届高中毕业生,两人考上北大,孙开秦(历史系)就是其中之一。此时,他才晓得中国有个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射阳钟灵毓秀,不负众望,1963年射中又有一人考上北大(周古廉经济系)。
人生有很多偶然,很多偶然的结合就定向了人生。毓方起意考北大,是在高一。高一他起先分在丁班学英语,没过两周,学校又把他调到乙班学俄语。学校作文竞赛时,他获得高一年级的第一名。奖品是一本书——《眼睛的故事》(作者张葆莘)。他能考上北大,除了感谢俄语老师黄嘉仁,语文老师丁瑛、纪锡生外,最让他投注心力的是县图书馆管理员徐玉婵。九十年代初,通过臧科先生费尽周折,他终于见到了心目中的“恩师”。
在北大的专业选择上,毓方进的是东语系,读的是日本语。造化弄人,他在日文上花了二十多年的心血,却始终没能成为他的饭碗,一度干脆抛弃。而中文,竟充任了他的饭碗。在燕园学习一年零九个月后,1966年5月16日“文革”开始了,学校环境大变。屋漏偏逢连夜雨。他流年不利,罹患了肝炎,短期隔离在三十八斋。八月下旬,他随班系部分同学,开始全国大串联,先后下杭州,赴青岛,转上海,奔韶山,上井冈山,最后千里步行返校。可是,在校闲着无聊啊,他只好又结伴北上,战冰雪于沈阳、长春,旋即回京。随感身体不适,找校医检查,转氨酶再度升高,“建议休息三个月”。
期间,他见缝插针,主攻马克思的《资本论》,兼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返回燕园后,班级形存实亡,于是散兵游勇,掉头南下,游经济南趵突泉、南京雨花台、苏州寒山寺,躲过一道道盘查后,于1967年夏秋重回老家蛰伏了一年。1968年8月,工宣队,军宣队进驻北大,他奉召归校。他因无派性,只有拼命检讨自己的“逍遥”。1969年秋冬搞战备,他所在的系疏散到延庆,他任系广播台编辑,重中之重就是大批判,深受此苦,内心不免抵触。
有所失就有所得。在燕园五年半,毓方虽然没有拿到毕业证,但因结交了季羡林大师,终身受益匪浅。季老的左手是梵文(饭碗)、德文及英文,右手是中文。但为毓方的中文出面捧场的,恰恰是季先生的右手。1996年至2000年,毓方的作品集《岁月游虹》《雪冠》《妩媚得风流》《长歌当啸》先后出版,季老为其一一作序,对毓方的散文给予了高度评价。
毓方在北大交往最多的是乡党,乡党中友情最好的是哲学系的周振国。按出生年月,振国比毓方小一岁,论学问、经验,振国则是毓方的兄长。振国出版《古稀回眸》时,让毓方写了序。其他,如哲学系的冯国瑞经济系的周古廉、穆文章,西语系的王信石、王文芳、刘学成,地质地理系的叶兆俊,本系的杭丹、周刘贯,都是时有过从。乡党之外,他也有新结识的一帮半生不熟的文友、球友,等等。然而,再好的朋友,一毕业,就各奔东西,友情很难为继。所谓“天涯若比邻”,只在短时间内有效,一过了“保鲜期”,连咫尺也会变成天涯。缘起缘灭,自有定数。可见,“选择一项羽毛球,胜过一打朋友”是多么重要!
令毓方刻骨铭心的是,在北大五年半的时光,其中有三年多他都是在“和平年代血淋淋的武斗”中度过的,但是,他的心态很明确,“反正我不介入”“北大岁月已成噩梦,发誓十年八载不再回头”。

 

1970年3月离校后,毓方被分配到了湖南省常德西湖部队农场(劳改农场)。一年零九个月,造纸干活,精疲力竭;种植水稻,披星戴月;生了疱疹,病号牧鹅。一九七二年末,先去省生产指挥所报到(因专业不对口,没上班),最后又到了省科委下面。呆了四年,虽然国门紧锁,也算开了眼界。采访的第一个名人是袁隆平,调查的第一个专题是湘江污染(结果却被李所长批评推翻)。由此,两手(日文、中文)用不上,渐渐起离心。
七七年初夏,《新湘评论》耍(长沙省委理论刊物,从事编辑杂文工作二年)。无奈离心依然,孤独是根源。首选是京城,弃考研究生。恩师卞立强,推荐俩单位。梦见未名湖,荷花千万朵。一家商调函,可惜不是令。惊醒梦中人,还考研究生。年龄三十五,考研是上限。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备战两个月,人瘦十多斤。考场上比拼,中文加日文(1979年8月,毓方顺利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新闻专业,梦想如愿以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毓方长期服务于《经济日报》《人民日报》。一次出差去上海,他带了一篇报告文学《我将迎接一切风暴!》(主人公是当过右派、办过沧州化工厂、时任秦皇岛市副市长的王宏烈)。火车上修改稿件,动用剪刀(向对面长者借的)和胶水,小心翼翼地粘贴。长者说:“我见过一个在火车上写文章的,叫叶永烈,北大的,我看你的气质、劲头和他相像,如果我猜的不错,你也是北大的。” 叶永烈毕业于北大化学系,是毓方的前辈,当时已经成名,而且年前,毓方采访原子弹基地和卫星基地时,听钱学森赞扬过他。如今,这位陌生的长者把毓方和叶永烈并提,使他受宠若惊,不觉心头一暖,感到北大数年没有白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毓方工作自由,先是“下海”,任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未久“上岸”,重返人民日报。1994年10月,他在济南偶然读到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散文集《听听那冷雨》,惊讶中文的魅力,汉字原来可以这般排兵布阵!1995年春,他一头钻进了散文创作。一鼓作气,一发而不可收,忽忽五年时间,居然写了两百来篇,先后结集为《岁月游虹》《雪冠》《妩媚得风流》《长歌当啸》。此后,另有十多部专著相继问世,如《煌煌上痒》《清华其神,北大其魂》《金石为开》《千山独行》《寻找大师》等等。
什么是写作?“写作无疑是一种冒险,在日益荒凉的心灵丛林匍匐前进。写作无疑也是一种豪赌,赌世上最华丽而又最脆弱的生命。”写作是为了什么?“写作是爱好,写作是修炼。”
本世纪初,以鲁迅为旗帜的散文奖开盘,毓方的《长歌当啸》参选。事先评委时有恭维,后来名单公布,他却名落孙山。恰巧又碰见某位评委,便主动解释一番:“这事,你没活动,人家活动了,奖就被人家拿去。”“你有对手……”。毓方制止,不让他往下说。想,我不是没有拿过这种那种文学奖,有的,摞起来也有好高,但它们加起来,也压不过旅途上那位陌生的长者说我像“北大人”的猜想。因为,这是他认为生平得到的最高的褒奖。
2000年,毓方随央视《同一首歌》去台湾。休息日,众人去看故宫,去游日月潭。他却去看李敖——台湾最值得看的风景。李敖的书房,数万册图书,上十张书桌。看书桌后墙上李敖的裸体像,然后体验李敖讲粗话、狂语的强大气场……

 

尝谓少年比的是才气,中年比的是学问,老年比的是人品、人格。毓方中年之后皈依文化,唯觉文能补气,文能丰神,文能御侮,文能敌贼。
散文之真,在于知行的融合,在于感情的倾泻。散文之善,在于人性的柔和,在于品格的妩媚。散文之美,在于辞藻的古朴,在于蕴含的意境。卞毓方的笔下,无论是写人描景,或是叙事抒情,都具备了求真求善求美的特征。
他是一位码字巨匠大师。一笔在手,犹如“乾坤圈”在握。对文字的运用,信手拈来,恰如其分,精准到位。字词句,段篇章,构成了其独有的、鲜明的、个性的语言特色。甚至标点符号也不放过,精雕细琢。他摆布文字,像搭积木,驾轻就熟,可以任意排列组合。悦读他的美文,犹如徜徉于巧夺天工的殿堂,美不胜收,恰似逍遥在鬼斧神工的峰峦,流连忘返。
他是一位体裁创新能手。读书种类繁杂,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科技类的、文化的各方面,无所不包。先秦古文,唐诗宋词,元曲乐府,明清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名人传记等,均囊括其中。对了,再加上文房四宝,名人书画。职场里飘摇着他的记者生涯,市场里漂浮着他的商海鱼虾,多种角色的跌宕起伏,铸就了他的作品形神兼备,拥有“广义”“知性”“卞家”散文的潇洒。
他是一位修辞妙用高手。他的散文中随处可见比喻比拟,比比皆是对偶夸张,排比重叠就像哒哒哒的机关枪。歇后俚语,假设反问,稀奇运用是回文。借代指代,偶尔露峥嵘;引经据典,峥嵘岁月稠……粉饰词句优美,更显文采飞扬。
腹有诗书气自华。他读古今中外,格博览群书,胸盈浩然正气,文风新颖大气。篇章布局合理,勾稽关系清晰;前后左右照应,句子多纳短语;读来朗朗上口,字字都是珠玑。经典美文咏流传,字符音画荡宙宇。
他的作品风味浓郁,芳香四溢,像一款款品牌特产,又像一道道美味小吃。阅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人性的沐浴,一种灵魂的升华,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悦读他的散文,似乎面对一位阅历丰富的长者,对你讲述北大人的故事;好像和他触膝畅谈,聊诉砣砣岁月里的逍遥沧桑;犹如台上的讲师教授,演讲着他创作技艺的炉火纯青……

 

作者简介:
卞士生,男,河南省卫辉市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鹤壁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无锡分会理事。喜爱散文创作,有多篇作品获奖。


“迎春杯”全国首届公众平台线上文学作品大奖赛征稿启事


1、小说、散文体裁的作品一篇(不超过20000字),诗歌1—10首(200行以内,古体诗三首以上),散文诗1—3章(不超过5000字);
2、来稿时请在主题栏注明“迎春杯+姓名”;
3、来稿时务必请附作者100字左右简介一份、个人照片一张(一定要注明笔名、真实姓名、性别、出生年月、邮编、地址、收件人、电话、电子邮箱、微信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