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水库里的鱼不死,当把这些鱼转到精养殖就会开始发病。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其发病死亡,难道仅仅是运输引起的问题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呢? 最近我们做的一系列试验,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运输只是一方面,其实更有病源密度与致病力的改变,今天就来说下这个话题。 引发大量死鱼的寄生虫 最近我所做的鲫鱼冻伤试验,从水库里带回的鲫鱼,在19天内就全部死完,而引起这些鱼大量死亡的原因却是由于寄生虫,可是同样的情况,水库里的鲫鱼却一条都没有死,水库里的鱼难道没有寄生虫吗?假如没有,那做了消毒处理的鱼池里,放的是水库里的鱼,按理也是不会有虫的,可放下去的鲫鱼,在镜检中却有大量的寄生虫,这些寄生虫又是从何而来呢?显然还是因为从水库里带鱼回来,随鱼体所携带的寄生虫,被带至了试验池。因为我们没有对试验的鱼进行浸泡消毒和杀虫处理。 一、病源的致病力增加 当鱼生活在水库里,水库里每亩的载鱼量只有一两百斤,可当把试验的鱼放到试验池时,200斤水,放了有2公斤鱼,这样一算,那密度就是一万多斤一亩。鱼的密度是水库的上百倍,鱼密度的增加,那就意味着鱼体上承载的寄生虫和病源菌的密度,也增加了上百倍;这也就意味着,原本在水库里传播慢,很难形成优势种群的寄生虫和病源菌,随着密度的成百倍增加,就可能变成致病的寄生虫或病菌。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在自然水域生长得很好的鱼,环境一变就不能生存,其原因就有病菌和寄生虫由于密度增加,引起致病力增加的因素。 二、环境变化,增加了鱼体感染病源的机率 试验池的高密度,自然就增加了鱼体间寄生虫和病菌的传播机率。当鱼身上有几条寄生虫时,处于密度低的水库时,这些寄生虫要形成优势种群,水域大,鱼体相互接触机率少了许多,自然就很困难。可当缩小水体,密度增大,自然鱼体间相互接触就大幅增加,虫体就会从一条迅速的传播到更多的鱼体上。 三、环境变差有利于病源的繁殖 随着鱼密度增加,相应鱼排泄物的浓度也增加,有机质增多,也变相的为寄生虫和病源菌的繁殖提供了条件。同时,由于空间变得拥挤,也有空间胁迫的问题,这些也会降低鱼免疫力。 此次试验中,正好有力的诠释了三圈理论,病源致病力的增加,鱼体免疫力的降低,环境的变差才是引起死鱼的真正原因。 |
|
来自: 新用户5488A7GH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