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民国旧影——杭州西湖 转载: 《中国收藏热线》 南阳演绎学馆 在网上浏览《中国收藏热线》网站,看到几张有关杭州西湖的旧时照片,原片黑白,但画面是彩色,是上世纪初拍摄照片后用照相水彩着色效果。这些画片要比民国时期的图片清丽明亮,以现代视角看,说明当时摄影师拍摄水平专业,构图取舍安排得当,绝对是上乘作品。 这几张图片引起好奇心。经过一段的搜索,终于把这组图片找出了36幅,形成一套历史。 从资料中仔细查看,这组图片印着“上海中华书局制”的字样,没有标示出版发行时间,假如以上海中华书局1912年创办起算,到明信片里尚有雷峰塔的图片(雷峰塔于1924年倒塌),这组图片应该拍摄在20年代,具体的时间无法考证,但有一个线索是,杭州在1929年举办了首届西湖博览会,当时在里西湖里建立了长廊和搭建的纪念塔,其后保留了很长时间。这些图片里完全没有拍摄到西湖里的长廊和湖中的纪念塔,显然,拍摄日期绝对在1929年之前。 这组旧日的明信片记录了西湖景点的以往,成为详尽的人文历史档案,看着这些影象,我们不曾融入的那个生机勃勃时空又呈现在眼前,无论物是人非或者人物皆非,图片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怀想。我们很难把今天的西湖和明信片上昔日旧景做一个硬性比较,照片上的那个西湖简陋、破败,但安静、平和,自然而清秀的画面里,没有人潮车潮,没有浓浓的商业气氛。从湖中看城区,不见高楼大厦,只有一抹绿荫,这样的城和湖已永成历史。细细品味,如同西湖边曾经的丽人学士平民显贵忽然间消失一样,这个湖的旧魂魄也一同失去。 照片里几乎没有人物、街景,不得不依靠书本和网络去认识图片里许多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景点。自清末到今天,尽管摄影术为西湖留下了数百套邮政明信片,人们能够看到的早期明信片依然十分稀少,我并不是一个专事收藏者,只是被西湖丽影变幻所吸引,遗憾的是,变化永远追着记忆,观赏照片似在叹息逝水年华。 这张照片所指的“孤山公园”,现在叫中山公园。照片拍摄的地点原是私家庭院,从西泠印社在湖边那个圆洞门里进入,就可以看到。今天,照片里右边房子已经成为专卖文房四宝字画的店铺了。 雷峰塔于1924年倒塌后,西湖边失去了一个标志性古物。九十年代在原址重建了新雷峰塔,不知政府领导脑子怎么想的,新塔安装起电梯,由玻璃、铜材包裹着,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的形象工程。原本西湖边遥遥相对的两塔一个清秀一个庄重,现在则一个穷一个富,西湖民间传说的许仙和白蛇的故事从此和这座塔再也无缘了。
西湖三岛之一的湖心亭现在有一座琉璃屋顶的建筑,我一直以为那是久远年代的庙宇遗址,现在看了此图,原来那时岛上还没有此屋。请注意看背景的城区,那时几乎没有高层建筑。 岳飞墓道在几次重修后已经变了样,将几个区间打通成为一个场所。这张照片上看,当年墓与甬道间还有一道入门,那些石像倒是老面孔,没有调换。 塔旁边的楼房建于清代,是一座休养所,延用到新中国成立。后来政府对宝石山进行改造时,房子拆除,留下一片空地供游客观景休息,今天我们再也不会想到山顶曾经有过这座建筑。 现在的韬光已经只有景没有庵了。 这个亭子在灵隐寺前,溪水涓涓,没有照片里那么如同一条河。今天这里和飞来峰、灵隐大殿一样,几乎没有改变。 葛岭现在树木茂密,当时的山道旁没有什么树林,很是奇怪,难道这片山曾经发生过山火? 这张照片只是紫云洞内的一个佛龛。文革中佛像尽毁,后来重塑的水泥佛像粗鄙,令人不敢恭维。 画面里的亭子是龙井的山门“过溪亭”,那小路就是进龙井寺的上香古道。现在这里变化太大了,变成“龙井八景”的一处景点。过溪亭有段故事:宋代的辩才大师归隐龙井寺后立下清规:“山僧老矣,精神衰惫……殿上闲话,最久不过三炷香;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桥”。一天,杭州市长苏东坡来访,告别时辩才相送,彼此谈的投机,不觉走过了虎溪桥。旁边的跟随喊:“送客已过虎溪桥!” 两人这才发觉破了规矩。后人由此把虎溪改叫过溪,在溪上建起一座“过溪亭”。辩才和苏东坡都是老人,苏东坡索性为亭子自字“二老亭”。今天,修复后的亭子里依然挂有“二老亭”题匾,留存了一段千年逸事。 理安寺位于九溪理安山麓。南宋时,宋理宗来寺进香祷祝国泰民安,明清时理安寺为西湖著名佛寺。后毁。2003年实施理安寺整治修复工程,与九溪烟树景观有机融合,提升其“深山藏古寺”的幽僻意境。 很难想象以前的钱塘江边是这幅模样。近60年里,六和塔已经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维修,今天的六和塔下是宽阔的之江大道,堤岸整齐,车来船往。从钱塘江上1937年建立了第一座跨江大桥起算,杭州现在已经有6座钱江大桥和一条过江隧道,那幅纤夫拉着帆船的图景永远消失了。 这条车马道从湖畔直通灵隐,现在拓宽成为宽阔的大马路,味道已经完全不同了。 净慈寺,杭州现在所存的第二大古寺,济公和尚传说就在寺里调皮捣蛋,搞出许多名堂。前面是寺前的放生池。 这张图和第35图同样是白堤,但拍摄时间好象相差好几年。这图上的路面很明显是跑汽车的沙石路,第35图白堤和桥面都是石板路,桥的拱度只能行人,不能跑车。很明显,这张图拍摄时间后于第35图。 这座老寺文革时被当做杭州温度表厂的生产车间,大殿里机器轰鸣,工人代替了和尚,一切都变了样。重建后没有了古味,每年观音生日,香客依然如潮。 说明一下:这桥是后来给照片上色时照相馆师傅用水彩染红的,并不是原来的色彩。 蕉石鸣琴在丁家山,今属西湖国宾馆(刘庄)范围内,“蕉石鸣琴”四字可寻。 《湖山便览》卷九:“蹬道之南壁高丈许,前一巨石,卓立如屏,遂称蕉屏。屏以内庋石床、石几,冷然虚应,雅宜鼓琴,目曰'蕉石鸣琴’。”《西湖新志》卷二:“时焦尾琴作'梅花三弄’,古音疏越,响入秋云,高山流水,辄于此间遇之”。 万字亭位于三潭印月内,亭型就如同佛教中的“万”字,行走其中趣味昂然。后毁。现在按原址原貌重建了“万字亭”。 竹素园位于岳坟前面、曲院风荷左侧。竹素院系清代浙江总督李卫修建,旧址在当时湖山花神庙西,园名为清雍正皇帝御书,内有流觞、临花舫、聚景楼等建筑。九十年代重修,新院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的绉云峰亦移此。 大佛寺是断桥西侧宝石山下的一处北宋遗迹,寺中保存一尊大石佛像,历史文物价值极高,却因长久湮没而破败不堪。上世纪八十年代,大石佛像已被四周民居湮没,无人问津。 即钱王祠。祠在宋代初名“表忠观”,清代后通称为钱王祠。康熙、乾隆二帝在此留有“保障江山”和“忠顺遗庥”等御题,又因祠前建有石坊“功德坊”,因此清代“西湖十八景”中有“功德崇坊”之景。 祠内有苏轼撰书的《表忠观碑记》,记叙了吴越国三代钱王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五代时期,安居人民,最终纳土归宋的事迹。 注意照片左面的大亭子是苏小小墓,现在的墓移位了几十米,直接靠在桥头了。同时注意湖边的路边被围墙隔断,里面是私家花园,后来成为上海滩黑老大杜月笙的私产。今天这里是秋瑾埋骨处,围墙早已拆除。 过去这里,印象很深的是密密麻麻的佛像布满了整个洞窟,大大小小,全是朝代不同的石刻。文革中这里被毁损严重,人都躲不了,佛能逃得掉? 当年的池子几近荒废,现在重新疏浚养鱼,已经是大型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当时的断桥是石板路,坡度更陡,现在为了通行汽车,桥的坡度平缓多了。 |
|
来自: 新用户05287284 >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