獬豸(音:谢制)和甪(音:路)端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两种独角神兽,可能很多人知道獬豸,但对于甪端就不太了解了,这篇文章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这两种神兽的区别。 獬豸和甪端都没在《山海经》里出现,但在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都有记载,其中列举了很多珍禽异兽,既有獬豸又有甪端(这时已经写作角端了),可见这两种兽并不相同,而且至少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定论了。 它俩具体区别如下: 一、獬豸 獬豸自从诞生那天起,就被赋予“神兽”的身份,它长得像鹿或羊,身上长毛,有四个蹄型足。性格忠诚,公正。 “法”字的古金文写做“灋”,说文解字中解释,灋字的右上部位的“廌”,是一种可以在嫌疑犯中撞击出真正犯人的动物,判别出后将其除灭。这种动物,就是獬豸。 獬豸冠是指古代执法官吏戴的帽子,以其形类似獬角而得名。 二、甪端 甪端的造型多见于香炉。据说它只是一种杂交出来的异兽,一开始并没有秉公执法的象征。它的特点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大概是就是长跑运动员和小语种专家的合体……《宋书》中对它的描写是“明君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就是有圣主在位的时候,甪端负责和四方蛮夷进行沟通,正好符合它“跑得快,懂外语”的特长。 甪端长得像猪或牛,总之比獬豸胖乎些,身上披鳞,有四个兽爪。这和獬豸的披毛蹄足有明显区别。 至于后来甪端被赋予了公正守法的象征,大概是因为多数人不能区分甪端与獬豸,将它们混为一谈了。 |
|
来自: 新用户05287284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