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哥窑“金丝铁线”片纹探秘之二 《黑色“铁线”片纹形成的“秘传”工艺》

 眉州闲人688 2021-12-10

《南宋哥窑“金丝铁线”片纹探秘》之二

《黑色“铁线”片纹形成的“秘传”工艺》

这个“工艺”可能会颠覆很多人的看法估计有一些藏家、行家、玩家、学者、专家和读者、或许还有一些当今的仿古者不会相信这个“秘传”工艺:

接上篇,“铁线”是出窑前的一道“咸水”泼、浸热窑快速降温工艺,令窑里热瓷器突然遭受冷却和“咸水”蒸汽的“入侵”,使瓷器釉面迅速开片并色沁片纹。“咸水”浸热窑是封火后一段时间在窑顶用湿泥围一圈小堤,再倒入“咸”水闭水降温,“咸水”泼热窑是用水瓢舀“咸水”泼热窑窑身四周窑墙,使热窑急速降温,窑外爆出蒸汽带走热量,同时窑顶、窑墙爆出裂痕,一部分“咸水”会被泼、冲、滴、渗经窑顶、窑墙裂痕进入窑里,并在窑里高温中迅速爆出蒸汽,使器物釉面在高温中突发冷却而收缩,釉面爆出裂纹;釉面裂纹吸附热窑内的“咸水”蒸气与高温窑内的某些物质反应产生另一种物质分子,经窑里高温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而产生黑色分子,沁进刚刚爆裂的片纹;这种片纹,使用者和收藏者为了美化与方便称谓,命名为“铁线”。

图片

(图1.正愁本文没有插图,昨天快递刚刚送来《格古要论》随意翻翻看到这个“济水转釉窑”图,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图中的工艺与这篇文章介绍的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因“金丝”片纹都比较短、比较密集而分簇归群,留下一些釉面没有开片,开片的地方热胀冷缩的承受力高于没有开片的地方,当窑温骤降时釉面(再次)产生开片,上面所述的黑色“铁线”片纹就开在这些没有开片地方,基本形成了黑色“铁线”包围黄色“金丝”的片纹状况。此时的黑线片纹在窑里的蒸汽降温和反应中开裂和变为黑色,因黄色片纹是从里面往外开的,正在开片的时候还来不及开破釉面,所以窑里反应的黑色出现了“河水不犯井水”现象,即是不会影响或侵染黄色片纹。“金丝”与“铁线”的开片有的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即使有前有后,相隔的时间也非常短暂。

封火让窑温自然下降至一定温度时,将烧好陶瓷器物从窑里取出,陶瓷器物会突然感受窑外的(冷)空气和气压(热窑内、窑外气压不同),釉面会马上爆出裂痕;即使胎釉是一次入窑烧成的陶瓷,烧好后带一定温度出窑的,釉面因突然受冷,降温和收缩都比胎体快些,釉面同样会马上爆出裂痕;釉面裂开产生片纹时的状况和声音,可即时目睹耳闻。

本人80年代后期曾咨询二位大师级烧窑工匠,他们一直致力于传统烧窑,特别是传统仿烧哥釉,因用地方方言口述的传统仿烧哥釉的一些工艺技法,整理成文字难度非常大,烧窑工匠特别透露:“釉料配方”、“咸水配方”、“时机把握”、和“温度掌控”等“工艺细节”都是“秘而不宣”,不能言传。

宋代哥窑瓷器“小件开大片”、“大件开小片”、“冰片(鱼鳞片或梅花片)”、“鱼子纹”、“百圾碎”、“牛毛纹”、“蟹爪纹”、“柳叶纹”等开片纹还都    受釉料配方的影响。2016.6

图片

(图2.发文花絮:一、昨天正在群发上面这篇文章时,想能有机会向现在仿哥釉的工匠请教:现在的仿哥釉烧窑工艺就好,一位陈姓现代仿哥釉的大师级工匠经朋友介绍突然到访,真是“无巧不成书”。经了解陈师生产出来的仿哥釉产品出窑前也已形成片纹,据介绍这种产品的1.胎必须经800-850度素烧,2.釉料必须有特殊配方,3.关键的是必须经过16次的曲线式调节温度,4.烧制15个小时左右才能烧成出窑。目前陈师的产品只为研究而产生,从不销售。为了添上这张照片,昨天我把刚刚群发的这篇文章删除了。二、《南宋哥窑“金丝铁线”片纹探秘》之一《哥窑“金丝”片纹的形成》发出后,有位研究陶瓷十几年,写了几十万字心得的同好,对我这篇文章中介绍的“素烧胎”等问题提出了质疑,并强调“素烧胎上釉时,釉无法附着”的观点,添上这介绍目的是为了向这位同好释疑,在此感谢这为同好的质疑,更重要的是感谢及时雨陈师介绍仿烧哥釉的过程以及提供产品照片。2017.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