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康熙时期避暑山庄里的湖区(冷枚)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看好了热河上营的风水,决定在这里修建行宫后,立刻从山东、直隶召集来工役,准备施工。康熙四十二年正月十五,负责设计的工部、内务府率领工程技术人员早早的赶到热河下营,测量、设计、画图、烫样,同时,开始采购建筑材料,等着皇帝审阅批准后,开始施工。 六月初三,鲜花满山。康熙皇帝出古北口,二十五日到喀喇河屯,召集会议,审议图纸,面谕营造要旨,赐宴慰勉素有劳绩者。按正常程序,接下来就可以找个良辰吉日,破土动工了。裕亲王福全是顺治皇帝与著名的董鄂妃的儿子,比康熙皇帝大一岁,两个人的父母去世的都早,幼时都多受孝庄恋爱,长大后共同孝敬祖母孝庄文皇后,每次陪同祖母出游时,这兄弟二人总是前引后扈,弟兄虽多,二人最亲。 康熙听到福全去世后,把热河这边的事情扔下,连夜驰行,两天的时间就赶回了北京,“哭临裕邸,情理备至”。匆忙忙的办理完后事,于七月十一又赶回塞外,继续进行行宫的工程。
热河五窑沟皇家琉璃窑厂遗址
在避暑山庄的建设资料里,缺少一份开工典礼的记录。按理说,这么大的工程怎么着也得有一个隆重的奠基典礼,请几个领导拿着缠着红绸子的铁锹做做样子,然后发个邸报,放上大照片,以显示大清朝的蒸蒸日上。 可是没有,不知道是当时的起居注没写,还是写了的清宫档案被带去了台湾,反正到目前为止,热河行宫具体开工的日期是后人推测的,美丽的避暑山庄是哪一天开工的,至今是个谜。 史载,圣祖于“七月甲子(七月二十日)自热河上营赴汤泉”,汤泉距离驻地35公里,三天后回驻热河上营。由于史籍记述过于简单,此处留下值得考定的问题:工程筹备紧张,诸事需皇上钦定,圣祖因何去汤泉且在那里停留3天?据《大清会典事例》卷记载,“每有祭礼,皇上、诸王、大臣皆先斋戒,皇上沐浴三日”“届日不刑狱,不宴会,不听乐,不宿内,不饮酒茹荤,不问疾吊丧,不祭神扫墓。”可以推断,圣祖于甲子日赴汤泉系作斋戒。试想,当时的热河上营只有工役营帐,决无斋戒所。只有距离甚近的汤泉是斋戒沐浴的最佳选地,其此时斋戒三日,无疑是为热河行宫的奠基开工仪式。所以,可以推测,这一天是康熙四十二年七月丁卯(七月二十三日,1703年9月4日)应该即是避暑山庄奠基开工之日。

芝径云堤(网络图片)
“命匠先开芝径堤,随山依水揉幅奇”,康熙皇帝的《芝径云堤》诗直接告诉了人们,最先动土的是“芝径云堤”,为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二景。 避暑山庄的湖区,仿杭州西湖而建,“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康熙对联),康熙皇帝修建热河行宫的第一锨土,就是挖湖筑堤,向苏东坡同志学习。 作为一个非常喜欢汉文化的满族皇帝,康熙对苏东坡喜爱有加。 这一年的二月,康熙皇帝在来热河之前,又一次去了杭州西湖,这是他第三次到西湖。 早在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第二次下江南时,第一次去杭州,就在西湖苏堤前御制七言诗一首:
他把苏轼树立成了“为政者”的学习榜样,漫道只为游赏地,悬知布政在民和。“悬知”是预料的意思,修建西湖,是为了百姓生活的更好,苏堤,像种子一样,深深的埋在了他的心里。 康熙三十八年,也就是肇建热河行宫的两年前,康熙皇帝第三次下江南,这次出行,种子发芽了,他与苏东坡的交集最多。
《皇朝通志》载:
在西湖,他品题西湖十景,第一个就是“苏堤春晓”。 接下来的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都可以在避暑山庄里找到它们的影子。 御临苏轼《过金山寺》诗: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苏轼诗词文书画为人俱佳,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典范,康熙把他对苏轼的喜爱,体现在了他的诗和临的帖子里。 所以说,康熙皇帝修建热河行宫时的开工典礼,他把苏轼请到了热河,在避暑山庄湖区,到处都有苏轼的影子。
避暑山庄湖区图(王舜摄影)
所以,在拥有了世间的一切之后,他们最想得到的就是永远的时间——万岁万岁万万岁。 始皇帝时,有齐人徐市忽悠他,说海上有三神山,名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之,深得皇帝喜欢,心向往之,于是,有了现在让人闹心的日本。 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140年在长安修建建章宫的时候,凿太液池,中筑三假山,以象三神山,开创了帝王御苑“一池三山”的最基本的格局。 所以,热河行宫从挖湖筑堤开始,“夹水为堤,逶迤曲折。径分三枝,列大小洲三,形若芝英,若云朵,复若如意,有二桥通舟楫”,金山岛、青莲岛、千林岛,由长堤和湖水连在一起,像灵芝,又像如意,“三山突兀水中央,回环百顷波汤汤(嘉庆诗句)”,“ 山中诸泉,从板桥流出,汇为一湖,在石桥之右,复从石桥下注,放大为湖。两湖相连,阻以长堤,犹西湖之里外湖也。(康熙《双湖夹镜》)”。所以,避暑山庄里的湖区,像西湖,胜西湖,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是康熙皇帝御临苏轼的《前赤壁赋》,看月色,听江声,月色江声。既然做不到神仙那样长生不老,就要学苏轼那样心无旁骛,道骨仙风。余秋雨在《文明的碎片》里,《一个王朝的背影》的后面是《流放者的土地》,接着就是《苏东坡突围》,伟大的苏东坡,为世间群小所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
 在《石渠宝笈》卷01里,还有康熙皇帝临摹苏轼诗文的记录,“圣祖帝御临苏轼颍州西湖月夜泛舟诗一卷”《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一首示坐客》 白露下众草,碧空卷微云。 孤光为谁来,似为我与君。 水天浮四坐,河汉落酒樽。 使我冰雪肠,不受曲蘖醺。 尚恨琴有弦,出鱼乱湖纹。 哀弹本旧曲,妙耳非昔闻。 良时失俯仰,此见宁朝昏。 悬知一生中,道眼无由浑。 接下来是另一年的七月十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光如水,清风徐来,酒至半酣,一篇千古奇文横空出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还是在《石渠宝笈》卷01里,有“圣祖仁皇帝御临苏轼前赤壁赋一卷”,康熙皇帝深得《前赤壁赋》之仙意,在湖边修月色江声一组,并亲自撰写对联:月朗星稀,夜深人静,泛舟湖上,武烈河水潺潺有声,这是人间仙境。
 康熙三十八年的康熙下江南,绝对有为修建热河行宫采集风景模板之意。这一年,康熙皇帝做有《皇太后驾临金山记》《御制金山月夜诗》《御临苏轼金山寺诗》《御制巡历江南示意诗》,康熙四十二年,也就是肇建避暑山庄这一年的年初,他又去江南,做有《登金山寺望长江诗》,并写下了著名的“江天一览”。 康熙临写的《苏轼金山寺诗》就是那首著名的“苏轼遇到了外星人”: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如果说苏轼真的是遇到了神仙,那么,这也是康熙皇帝与神仙距离最近的一次,于是,他就模仿镇江金山寺,在湖区修建了一组建筑,全岛上下由一组精美绚丽的殿阁亭廊相连接,名为“天宇咸畅”。山顶是一座巍峨的木构楼阁,名为“上帝阁”,俗称金山亭,六面三层,金顶布瓦,红柱绿栏,檐楹间彩绘斐然。 供奉着真武大帝、玉皇大帝。 避暑山庄,就是人间仙境。

7. 元祐四年(1089)己巳,五十四岁的苏轼自汴京出发,赴杭州任太守。 而此时,他的弟弟苏澈出使辽国,来到了现在承德地界。
驿路弯弯,有驿站相连,神水馆是宋辽之间的驿站,位于现在的平泉附近,兄弟情深,苏澈有《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三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 吴山,在江南。 弟弟向北,哥哥向南, 一个在杭州,一个在平泉。 当时,苏轼在朝廷里受群小排挤,在北国却成了大V,刚到燕京的时候,前来迎接苏澈的辽国官员就问苏轼的新作《眉山集》,苏辙以诗记之:“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 这是苏轼距离北国最近的一次。 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六百年后,千古一帝康熙皇帝在修建热河行宫时,直接把苏轼搬到了北国。
这才是人间真谛,从修建芝径云堤开始,避暑山庄开始了他的千秋伟业,三皇不治今天治,五帝不服彻底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