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宝塔碑》为颜真卿早期书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用笔严谨沉着,笔画的起笔、运笔和收笔都交代得十分清楚,通篇无一草率之笔,起笔一般逆势藏锋,行笔过程以中锋为主,注意轻重、徐疾、提按的转换变化,收笔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具体笔法规律如下。 1、斜点 露锋起笔。笔锋在往右下行进过程中逐渐加重,之后再渐提笔锋向左上回锋收笔。如“寺、海”两字。 2、横点 形似短横,露锋起笔,稍向右上行笔,再往下、往左回锋收笔。如“衣、祖”两字。 3、竖点 逆锋起笔,折笔右下,先左后下行笔,再回锋收笔。如“官、文”两字。 4、挑点 露锋起笔,右下行笔,再往左上、右上出锋收笔。如“心、潜”两字。 5、反向点 露锋左下行笔,向下、向右上出锋收笔。如“示、尔”两字。 6、长横 逆锋起笔,转笔右下行笔,略顿后中锋右行,至尽处右下再左上回锋收笔。如“不、与(舆)”两字。 7、短横 一个字中有数横,且均为短横,其运笔方法与长横相同,只是露锋起笔者稍多。如“在、今”两字。 8、悬针竖 逆锋起笔,折笔右下,顿笔后向下中锋行笔,逐渐提笔出锋收笔。如“千、佛”两字。 9、垂露竖 逆锋起笔,折笔右下,顿笔后向下中锋行笔,至尽处稍顿后向右下,再向上回锋收笔。如“阳、悟”两字。 10、短竖 短竖用笔方法与垂露竖相同。如“而、在”两字。 11、斜撇 逆锋起笔,折笔向右下、向左下中锋行笔,渐渐提笔,出锋收笔。如“人、身”两字。 12、竖撇 用笔与斜撇大致相同,只是开始行笔时角度更大些,至收笔处再往左撇出。如“大、兆”两字。 13、短撇 用笔与斜撇大致相同,只是行笔过程更短,其中又可分为短斜撇和短平撇。短斜撇如“父”字,短平撇如“年”字。 14、斜捺 露锋起笔,再转右下行,至最重处再逐渐沿笔画上沿出锋收笔。如“文、大”两字。 15、平捺 逆锋起笔,转笔向右上,再转右下行笔,至最重处再逐渐沿笔画上沿出锋收笔。如“之、游”两字。 16、反捺 居字右下。顺锋起笔,渐行渐重至捺尾,提锋收笔。一般反捺下沿较平直,上沿成弧形。如“香、求”两字的反捺。 17、提 逆锋起笔,转向下行,再转锋右上渐渐出锋收笔。如“探、塔”两字。 18、竖提 逆锋起笔,折笔右下,顿笔后向下中锋行笔,至竖尾提锋向右下顿笔,再调锋向右上渐行渐收。如“郎、即”两字。 19、横钩 逆锋起笔,折笔向下、提笔中锋右行,至钩处转笔向右下顿笔,再往左下出锋收笔。如“楚、觉”两字。 20、竖钩(弯钩) 逆锋起笔,折笔下行,至钩处渐渐收回笔锋,再反锋左上弹出收笔,如“牙”字。弯钩写法与竖钩相同,中段向右凸出,行笔有力,笔画粗壮,钩部与起笔上下对正,如“手”字。 21、横折弯钩 其形为横与竖弯钩的组合。横要斜,竖弯钩前段左斜,中段圆转,后段平稳,出钩垂直向上。如“九、凡”两字。 22、横折斜钩 俗称背抛钩,其形为横与斜钩的组合。前段(横)细斜,中段和后段稍粗且向右下斜弯,出钩斜向上,如“飞、气”两字。 23、斜钩 逆锋起笔,折笔向右下行,至钩处渐渐收回笔锋,再反锋向上弹出收笔。如“氏、城”两字。 24、卧钩 钩身偏短。顺锋起笔,右下行笔渐行渐重,至钩身一半左右笔势平缓,至钩尾提锋向左轻顿,再将笔肚调至左上钩出。如“心、思”两字。 25、竖弯钩 逆锋起笔,转笔下行,再圆转右行,至钩处渐渐收回笔锋,再反锋向上弹出收笔。如“兆、胤”两字。 26、横折 露锋(也可逆入)起笔,转笔右行,至折处顿笔后,转锋向下行,再回锋收笔。如“因、泊”两字。 27、竖折 逆锋起笔,转笔下行,至折处再逆锋起笔,以横画行笔法出之。如“山、涵”两字。 28、横撇 露锋起笔,转锋右行,至折处顿笔后向左下行笔,渐渐出锋收笔。如“然、梦”两字。 29、撇折 逆锋起笔,向右下顿笔,转笔左下行,至折处以提画用笔法出之。如“员、垲”两字。 30、斜折(撇点) 逆锋起笔,向右下顿笔,转笔左下行,至折处断笔后以长点用笔法出之,如“母”字。撇点的写法与斜折相同,只是第二笔稍短而已。如“姓”字。 31、角折 露锋起笔,向左下顿笔后转锋向右行,至折处换锋顿笔向左下,以短撇用笔法出之。如“子、乃”两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