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献琳先生,字璞亭。是我的故土曹县安蔡楼镇榆林集走出的一位学者。囿于时空,某与刘老素未谋面,但年少之时,刘老大名已是鼎鼎盈耳,至今不绝。 先生与我同为榆林集人,刘、李两姓虽非村庄大姓,但对于宗族的光大上,同样的自强。所异者,先生长我四十,当我尚不谙事时,村人已把先生尊为神人,记忆中,不管张王李赵,只要谁家有头疼脑热,首先想到的是到隅首的刘家药铺去瞧瞧,保准药到病除。遇到疑难杂症时,村人喜欢通过刘家同村这层关系,远赴省城,将大病化无。刘老对待乡人到来总是热情的很。 先生胞兄献珍虽没有其盛名,但在村里已是神一样的存在。在普遍吃不饱的年代里,老先生因为精通医道,在村里将五谷杂粮调配的无比精准,将每一粒粮食都发挥到了极致,所以,他的身材总是那么康健。在特殊年代,刘家凭借高明医术是做了巨大贡献的。 在我小学的恩师当中,有一位便是先生的妹妹,那时她还是一位未出阁的刚毕业的高中生,20岁左右,人清丽俊秀。教学非常敬业。可惜我当时过分顽皮,不懂得珍惜恩情,有几次竟然因为贪玩,闹着退学。刘老师便几次三番几次三番的到我家做我父亲和我的工作,说我无论如何不能辍学,她看准了,我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他最骄傲的学生之一。时至今日,我虽没有做出什么多大的成绩。但是,能成为村里恢复高考以来首批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有这个光环,刘老师的心血可谓没有白费。 学山不才,本就愚钝,加上年幼时患过急性脑炎后遗症的影响,距离成才,可谓遥遥。依靠着后天的不弃,听说也成了发小人眼里的不凡,我便惶惶不安,每每觉得心中愧疚。 与宋代大儒戚同文同居一里,受名宿戚金起书学点播,与当代名医刘献琳隔墙相望,承恩刘亚丽君尊前受教,榆林集这块宝地,足以让我感恩今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