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送两个小侄女去爱故乡书院参加“人文与自然”公益夏令营,有幸聆听了福建农林大学陈灿博士副教授给孩子们讲生命的故事,特别有感触。课伊始,陈博士就给孩子们看一张鸡蛋的图片,问大家有没有见过母鸡孵小鸡,很多同学都说有,陈博士就让孩子来描述,虽然是乡村一年级的孩子,但在陈博士的提示下也能简单地说出了母鸡把鸡蛋放在它的屁股下,要连续孵化30天,小鸡才能自己啄开蛋壳跑出来。陈教授让孩子们观看了鸡蛋和孵出小鸡的对比图,问:“你们发现了没有,鸡自己啄开蛋壳和被我们敲开蛋壳的区别是什么?”有一个孩子马上接过话筒说:“自己啄开蛋壳就是一只小鸡,别人帮它打破蛋壳,就是一个煮熟的鸡蛋。”“对,自己突破就是生命的诞生,别人敲打出来就成了食物了。所以,生命的过程就是要靠自己不断突破的过程。” 然后,陈博士问孩子们有没有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出示小蝌蚪蜕变成小青蛙的闭环图,让学生看着图来说,再找小评委来点评,最后通过观看视频,让孩子们很清晰地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那条尾巴是自己不见了,并不是像同学猜测地那样认为小蝌蚪的尾巴是断了。接着,陈教授还问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种子发芽的过程,在确认孩子们确实没有见过也特别想知道的时候,陈教授给他们播放了种子发芽25天每一天的变化,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是:究竟如何拍摄才能用1分钟的时间呈现出25天的生命历程呢?陈教授说,这是每一天24小时的跟踪拍摄,25天一个生命周期,然后再让每一天用快进的方式连接起来。陈博士讲得最详细的是我们孩子非常陌生的南极企鹅的孵化故事,企鹅爸爸为了孵化企鹅65天不吃不喝,围在一起用自己厚厚的“企鹅服”给予企鹅蛋足够的温度,直到孵化出企鹅来。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仿佛置身于南极大冰窖的世界,去担心企鹅爸爸65天不吃东西不离不弃地守护着小企鹅的出生,感受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值得敬畏的。 整节课在师生欢快有趣的问答对话中进行了1小时10分钟,课要结束的时候,孩子们还意犹未尽,想找老师们继续探讨生命的故事,我也从中感受到生命的课堂就是借助工具流中,不断地去引领学生自主去探寻,在不断地追问过程中让答案更加清晰,课堂呈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满灵动欢声笑语的课堂,才是真实的有效的生命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