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难”;理解“扁担、同志、战士、敬爱”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3.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难点) 教学重难点 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难”;理解“扁担、同志、战士、敬爱”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八角楼上》,感受到毛主席为了革命在深夜还在忘我工作的伟大精神。这节课,我们将认识另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朱德。 (1)拼读名字,生字卡片学习“朱”“德”,贴在黑板,介绍朱德。 朱德是一位老一辈革命家,他当过红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2. 这篇课文写了朱德的什么呢?板画扁担,生字卡认读“扁担”,提醒做词语时“担”读轻声,介绍扁担。 放在肩上挑东西或抬东西的工具,用竹子或木头制成,又扁又长,在农村比较常见。 3.贴生字卡片“扁担,补充课题,齐读课题,注意轻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这篇课文围绕“朱德的扁担”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思考: (1)文中主要都写了哪些人? 用方框标出。 (2)他们什么时候在哪里一起做了什么?用横线划出。 2.学生汇报,相机板书,借助句式结合板书说课文主要内容。 _________(什么时候),_____(谁和谁)________(在哪里)_______(干什么)。 三、品读课文,体会“困难”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红军的主要任务就是打战,为什么还要去挑粮呢?让我们走进第一自然段,了解下当时的形势背景吧。读第一自然段 (2)相机教学生字“志、伍、泽、敌”,带回段落再读 (3)注意读好长句 (4)什么是“会师”?指名回答,“会师”就是队伍会合,说说哪两支队伍会合了。朗读指导,读出会师后的喜悦之情 (5)教师引读“但是此时,红军在——,山下不远处——”,学生齐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出“不远处”,感受危险,再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既然形势这么危险,为什么朱德和战士们还要下山挑粮呢?走进第二自然段,用“( )”标出表示挑粮原因的句子。 (2)学生汇报,概括突出,“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用句式,理清原因 因为 ,但是 ,所以 。 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而红军还要常常下山挑粮,实在太危险了,板书“危险”,除了有敌人的危险,挑粮还有什么困难呢?再读第二自然段,用“~~~~~”画出描写挑粮困难的句子。 (3)学生汇报,联系生活体验,读出路途之长、之险 ①五六十里山路有多远呢?要走我们100圈的操场,如果从早上六点出发,不停地走,要走到中午十二点才能走完,如果走上路的话时间就更长了。总结板书“路远” ②学习生字“陡”,出示字形图,联系山路图拍你,感受“山高路陡”。走这样的险路,还要挑着重重的粮食,所以文中说“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总结板书“路险”。朗读指导,读出山高路险 (4)这么远这么难走的挑粮路,红军战士害怕吗?哪些字词表现出来了?抓住“每次,争”,读句子,读一二自然段。 四、生字教学,认真书写 1.依次出示扁、军、志、士,让学生观察这四个生字,说出每个生字书写要注意的笔画,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2.写完,教师集中点评。再出示“担、伍、师、战”这四个生字,学生观察说出这四个生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观看生字视频。学生书写,教师拿红笔及时批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