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学习有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对于申论的学习,特别是对大作文的学习,一直是众多考生难咬的硬骨头。笔者认为,大作文学习亦是如此,也是要经历这三重境界的蜕变,从手中无剑到心中有剑,再到无剑胜有剑。最终实现从“蜻蜓点水”式到“融会贯通”式的飞跃。下面我就从这三重境界,谈谈大作文的学习如何实现从“蜻蜓点水”式到“融汇贯通”式的飞跃。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即手中无剑的“蜻蜓点水”式学习。这是初学者的状态,初学者对于申论的学习可谓是一张白纸,在上面可以尽情的画画,画出美好生活,因此打好基础显得尤为重要,写好大作文必须要有高度的时政敏感性。例如2016年江苏省考大作文,以“家风”为主题写一篇大作文,这次的作文主题单一,契合2016年的时政,我们把目光转到2016年,在2016年的《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半月谈》半月评论等多次刊载关于家风的题材评论员文章,很多人在考场上拿到作文题时就很懊悔,都订了这些报刊却没有认真看过,这就提醒我们需要平时多积累一些素材,比如名人名言,一些公众人物的事例,正反事例都要积累,考试的时候直接“拿来主义”。我们常把一篇大作文分为:凤头——猪肚——豹尾,大作文一般可以写成6段,第一段:即开头段(亦称:凤头),第二段:过渡段,第三——五段:分论点(亦称:猪肚),第六段:结尾段(亦称:豹尾),家风这篇文章,可选取古今中外例子来写,既要列举好的事例,如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等,都是家风好的典范,又要列举“我爸是李刚”、李天一强奸案、苏荣纵容儿女等都是家风差导致陷入迷途的事例。再进行适当的扩充就是我们对家风正反对比论证的写法。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心中有剑的“踏石留印”式学习。在这个阶段我们对大作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已经打下了基础,就要开始做好大作文学习的三件事,一是素材的积累;二是框架表达的提高;三是分论点扩充句如何写的训练;这三件事犹如一棵树,素材是叶,框架是枝,扩充句是干,如何让这课树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针对分论点我们一定要记住“三新”,一是语言要新,二是体例要新,三是形式要新。如:分论点1.根据特定主题“遴选素材”,让组织生活馆更有引领力。分论点2.根据特定元素“优化组合”,让组织生活馆更有穿透力。分论点3.根据特定场所“整体架构”,让组织生活馆更有感染力。不管从语言还是从体例,亦或是形式上都比较新颖。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即无剑胜有剑的“融会贯通”式学习。这是申论的最佳状态,抓住申论答题之根本,即给定资料,要想申论得高分,把准脉最为重要,特别对于大作文分论点,一定要善于围绕材料提出相应的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一推一,不脱离给定资料。如:材料中说,缺少相应的配套措施和人力资源,就应该想到既然是缺少配套措施和人力资源,那么我们就让他有呗,即:加大相应配套措施的投入力度和增加相应的人力资源。把问题反过来说就是对策了,这个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思维转变的问题,很多考生缺少这种思维,那么我们就要在平时加强这种思维的训练。把申论学懂,把书学薄,用这种“融会贯通”式的学习,玩转申论,再也不会谈“申”色变。言而总之,罗马非一日建成,对于大作文的学习,需要实现量变到质变的伟大飞跃,就必须要经历手中无剑的“蜻蜓点水”式学习,到心中有剑的“踏石留印”式学习,再到无剑胜有剑的“融会贯通”式学习。本文即笔者对申论大作文复习的一点心得,希望能够对大家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