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例题精讲】2013年国考申论副省级真题第一题

 培栋公考 2021-12-10

一、“给定资料2”中的文章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见解。(15分) 要求:全面、简明。不超过250字。 

    2.某网站发表了如下一篇文章:

    几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好几番,中国的面貌几乎每天都在刷新,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因为这种速度自豪。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或许正在我们手中悄无声息地流失。


  祖宗流传下来的国宝,有许多在海外才能看到,有人统计,世界上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有不下百万件的中国文物。这意味着我们及我们的后人,要想一睹那些先人留下来的珍宝,不得不漂洋过海。


  在某国倒卖中国文物贩子的住宅里,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地点被标注出来,形同“作战地图”。一些文物大省,集团性的盗墓以及贩卖文物已经形成了行业。近几年全国盗挖古墓案有10多万起,被毁古墓20多万座,即使是一些有人管理的地上文物也没能幸免。外国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却不断得以充实。分析1:文物即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流失、盗墓猖獗,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毁灭更加触目惊心,资料中一系列问句均在说明一个问题,即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模糊不清,所以导致其面临危机

  据我国长城学专家董先生介绍,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万里长城,目前只有三分之一基本完好,另有三分之一残破不全,三分之一已不复存在。北京市郊一段在考古学上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明长城被人挖去做砖石,做了植树用的“鱼鳞坑”。山西某村想把两个砖厂合二为一,中间却有一段长城碍事,村长一声令下,这段历史遗产顷刻间湮灭。


  与有形文物的流失比起来,那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毁灭更加触目惊心,譬如鲁迅笔下的“社戏”、“五猖会”,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皮影戏,农村过去家家过年贴的剪纸和年画……也许有人会说,这也是“文化遗产”?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有什么价值?这些问号,正好反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分析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毁灭比物质文化遗产的毁灭更严重。)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长城、故宫是古老文明留下的躯壳,和博物馆中的恐龙标本一样,失去了实用性,是死的东西。而那些无形的文化遗产,大多是活的。活生生的文化遗产的流失,就更令人感到心痛。中国的无形文化遗产之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然而伴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民国文化形态迅速消亡,村村寨寨的节庆活动没人张罗了,流行歌曲取代了地方戏,动画片挤走了民间故事和皮影戏。过去的农村姑娘各个会绣嫁妆,现在结婚时则到集市上去买廉价而缺少灵气的印花纺织品。而戏曲、秧歌、剪纸、刺绣这些活着的文化,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表明着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分析3:长城、故宫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秧歌、剪纸、刺绣这些活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更加重要。)


  民间文化的消失,其速度远快于生物物种的灭亡速度,而后果和生物物种的灭亡同样严重。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和历经数千年的乡土艺术、民俗器物,大部分在还没有得到完整的记录和保存前,就已经消失。他们一旦毁灭,就无法再生。这样下去,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民间文化将面临断裂的危险。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则是某些政府官员在文化理解上存在误区。不少地方斥亿万巨资打造“文化”和虚假民俗,拆掉古城而改建的粗制滥造的“仿古街”比比皆是,有些地方还把一些历史传说和文学故事中有道德污点的人物也尊为“名人”供奉。以上种种均反映了对文化的曲解,这种曲解不仅没有增加文化内涵,反而是对文化的一种伤害。分析4:某些政府官员在文化理解上的误区未能增加文化内涵,却伤害了文化。

【培栋点拨】

    第一步: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拿到申论试卷,我们首先要阅读题目,本题要求谈对一种说法的见解,换言之,就是阐释该说法。题干明确说明结合“给定资料”,要求提及全面、简明,锁定给定资料2,但是不要单纯着眼于从“给定资料2”中提及要点,以免遗漏要点。

    第二步:阅读材料,提炼要点

这一说法涉及两个主体:一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回到材料中寻找与两个主体有关的要点,我们不难比如像“长城、故宫”这样的属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像鲁迅笔下的“社戏”、“五猖会”,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皮影戏,农村过去家家过年贴的剪纸和年画等等这些属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题干明确说明结合“给定资料”,那么我们要将所有给定资料全面看完,由于版面有限,故仅将给定资料2呈现出来。

给定资料1围绕传统结婚仪式展开,主要说明传统婚庆仪式沿袭了乡村习俗,传承着某种精神。题目中说法的出处在给定资料2,那么重点阅读给定资料2。

给定资料2讲到文物即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流失、盗墓猖獗,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毁灭更加触目惊心,资料中一系列问句均在说明一个问题,即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模糊不清,所以导致其面临危机。资料2紧接着阐述作者之所以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原因,即长城、故宫已失去其实用性。而戏曲、剪纸等活着的文化,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表明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此处同资料1都在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资料2紧接着讲到民间文化消失后无法再生,这是在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资料2最后一段讲到某些政府官员在文化理解上存在误区,不仅没有增加文化内涵,反而伤害了文化。这也是在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此问题同之前的问题可以进行合并。

资料3主要讲述不同地区在保护地方特色文化方面的成功经验;

资料4主要讲述妈祖文化;

资料5主要讲述平阳鹤溪缸窑曾经的辉煌,而今急需保护促进发展。由这三则资料可知,特色文化只有保护到位才能不断发展、创新。

资料6讲述作家F对文化发展与保护的看法,他提出全民保护与科学保护,这两点即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可用对策。

资料6最后再次阐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那么此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步: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对以上的分析进行合并、加工,梳理作答逻辑,既然是谈对一种说法的见解,那么无非两种态度,肯定或者否定,结合给定资料来看,材料的整体倾向与资料2中文章作者的观点是保持一致的,所以应对该说法持肯定态度。那么作答逻辑可以先表明态度,说明该说法的正确性;其次阐述肯定的理由;最后对观点进行总结,是一种“总分总”的答题思路,联系实际,那么本题总结时应结合给定资料简单谈谈如何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

这一说法表达的内涵是:长城、故宫仅是古文明的躯壳,它已失去实用性。而戏曲、秧歌、剪纸、刺绣等才是鲜活的文化,它集中体现了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还传承着独有的民族精神,可以让人获得精神归属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毁灭便无法再生,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总:表明观点)然而由于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不够,导致其遭遇危机;某些政府官员在文化理解上的误区未能增加文化内涵,却伤害了文化。(分:分析阐述肯定的理由)因此,还需推行全民保护与科学保护,通过一系列的全面系统的保护工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进行总结,我们应该怎么做,即对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