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中层干部的“三三”原则 学校中层干部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中流砥柱,也是学校管理的“腰部”力量,作用举足轻重。 一、中层干部角色的“三种定位” 1、对上负责,是校委会决议的坚决执行者。 中层干部不仅要尊重校领导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尊重校领导的人格,处处维护和树立校领导在教师中的威信和形象,服从校领导的工作安排。妄自尊大,分不清东西南北,是政治极不成熟的表现。 中层干部要围绕校领导的工作思路做好本职工作,而不能违背或者超越校领导的意图和决策行事,更不能阳奉阴违,明面一套暗里一套。欺瞒领导,是中层干部的大忌。 中层干部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因工作出色得到校领导肯定和表扬时,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受到校级领导的批评时,要主动反思,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批评中汲取营养。 2、对下负责,是管理对象的坚实维护者。 中层干部始终不能忘记自己也是从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与普通教师接触交流时,要放下架子,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要冲在前、干在前,而不是一味要求老师打头阵、“给我上”。 在本部门中,要树立“一个人都不能少”的意识,不能以个人的兴趣、爱好来审视科室成员,不能有亲疏之分,要营造和谐、融洽、平等、互助的团队氛围。 3、对己负责,是干事创业的标准引领者。 学校中层干部的身体力行,做好表率,打好头阵,是管理的第一要务。“怎么做”比“怎么说”重要,张瑞敏信奉“领导要是坐下,部下就躺下了”。 中层干部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正人正己,否则管理起来就会底气不足,腰杆不硬。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二、中层干部工作的“三常管理” 中层干部要目中有人,要以走心来唤醒其内驱力,用真情来陪伴其融入团队。 尊重常识,不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事; 抓实常规,让常规见诸师生行为而非停留在制度层面; 形成常态,管理系统自动化,组织运行有条不紊。 “求精”,要有精品思维,把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 管理,对象是人,目标是事。 人,要靠制度来管;事,要用流程来理。 学校管理要有结果的评价反馈,更要有过程的跟进督导。 做事情必须有始有终、有头有尾,凡有任务,必有跟进;凡有布置, 必有检查;凡有问题,必有反馈”。 问题刚有苗头时,就能提前干预,“治未病”,这是管理的高境界。 要善于“望闻问切”,善于诊断问题,及时开出处方。 三、中层干部工作的“三条秘诀” 1、开会 + 不落实 = 零 一分布置,九分落实,十分坚持,久久为功,功到自然成。 2、布置工作 + 不检查 = 零 信任离不开监督。是人就有惰性,管理就是把人的惰性降到最低。 3、抓住不落实的事 + 追究不落实的人 = 落实 中层干部要把80%的精力放在: 其一抓住不落实的事,督促落实; 其二追究不落实的人,降职调岗。用对人,才能做对事。 总之,中层干部就是行动、行动、再行动。一个富有经验、具有强大领导力的中层干部,其最大才华在于能够始终清醒自知、富有远见、脚踏实地、善做善成。 中层干部要: 在爱中出发,在事中磨炼,在做中精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