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住了谁

 恰妮斯虫 2021-12-10

「青春住了谁」是杨丞琳的一首歌,我很喜欢这个歌名。第一次看到这几个字,就想起了某个人。

知道这首歌是因为黄鸿升的去世。黄鸿升是杨丞琳的初恋男友,在他离世的那一天,我在网络上看到他俩同时出现在演唱会舞台上的视频。那场演唱会的主题也是这五个字,杨丞琳说:“青春住了谁,我的青春不就是有他吗?”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氛围,很美好。

坦白说,后来我听了这首歌,比我预想的要差点味道,需要反复听很多遍才能把人带入那种情境。而如今我借用这个标题,说不定也要写一些差点味道的文字。

我的青春住了谁呢?

脑海中会很自觉地蹦出一个答案,理所应当地就想起初恋男友。

刚开始从上海搬来南京的那段时间,梦见过他两三回,每次醒来都恍然若失。再看看枕边人,竟产生了心虚的感觉。倒也没有“日有所思”,但却“夜有所梦”了。

其实并不想梦见的,然而梦境不受控制。可能那个时候,南京之于我,仍是一座伤心的城市。

后来我才懂,不是这个男人有多么难以忘怀、不可取代,而是初恋的经历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从此我知道了爱与被爱会是怎样的形状,也知道有时候爱的消散无可避免。

就像三毛说的:“初恋是人生很重要的阶段。它使我们知道除了父母之爱,还有男女之爱。我把初恋列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初恋往往都是失败,但这是第一道楼梯,非走不可。但意义重大。人的一生可以忘记很多个很多个曾经交往过的朋友,却忘不了初恋的情人。并不是这个情人是那么永恒,而是这个里程碑是这么重要。”

我原本以为(这个“原本”大概要追溯到从未体验过恋情以前),自己会是和前任保持好友关系那种类型的人。因为我的性格非常大大咧咧,异性好友众多。但实践证明,我没能这样。我反而是那种绝不藕断丝连,与前任毫无联系的人。

这里并没有评判哪种类型好或不好,只是每个人的选择和做法不同罢了。

以前看过一句话:“能体面地见老情人,是所有女人的心愿。”也设想过如果和他在街头偶遇的场景,不知道自己会是怎样的姿态呢,是会局促不安吗,还是落落大方呢。

那段感情带给我唯一的负面影响也许是,我太过沉沦于伤心。以至于从此认定,只要我尚可以忍耐,就再也不会主动提分手。因为我永远也无法知晓自己错过了什么。

不过,后来在婚姻里的忍耐,好像又是另一回事了。

去年第二次去上海见律师学长的晚上,收到了来自初恋男友的问候。我很意外,毕竟这么多年都没了联络;但也没那么意外,我们的共同好友实在太多,听说了我的事情也不奇怪。聊了三两句,空空如也的对话框里终于补上了几句对白。

当时大学室友在身边,我说没想到他会来给我加油诶。室友说:他不仅是你前任,还是你学长,关心一下也是应该的。

那种感觉就是,尽管我绝不会把他当做后盾了,却依然可以被温暖到。那一刻我也突然觉得,我一点也不想见到他了,哪怕是偶遇。就让一切停留在记忆里,就已足够。

我终于已经全部都可以释怀了。

前段时间跟风看了部最近很火的电影「花束般的恋爱」,这部电影能够让很多人感同身受地再经历一次恋爱,听说很多人跟着共情狠狠哭了一把。它讲述的故事也很简单,不过是两个人从相爱到不爱的全过程。

我没有也无法掉眼泪,只是用心体会了一遍。看到这部电影里的男女主人翁感情的坠落,我反而是羡慕的,我好羡慕这种纯粹的只属于两个人之间的故事。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不用面对那些不堪,只是安安静静地分手再见。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在爱意渐渐消退,恨意尚未滋长的时候离开。我希望被回忆起的时候,对方会觉得过去交往过一个还不错的女朋友。

原来恋情也和电影一样,是以余味定输赢。

今天配的BGM是日剧「初恋那一天所读的故事」里的主题曲,一个女主直到31岁才经历初恋的故事。尽管这是一部玛丽苏爱情剧,可依然看着挺让人开心的。

现实世界的纷扰太多,偶尔躲进虚构的世界里也不错。

以前觉得自己好像无法成为任何人的初恋女友是件很遗憾的事。后来看到木心说:其实每一次恋都是初恋。有一点被安慰到。

我的青春没有留住谁,但留住了很多的回忆。

之前写「后来,我再也没写过日记了」,提到:写了成百上千次名字的人也会退出你的生命舞台,写不进你往后的生命。

那样的日记大概是长这样:
 

这是好多年前给他做的生日礼物小视频,收藏在网盘的小小角落,好不容易翻出来

曾被爱意包围住,从此就有了面对各种纷扰的勇气。
 
又是一年8月14日。

生日快乐。

谢谢你存在过,从始至终。

//

因为初恋男友没有关注我的公众号,所以这篇文章基本上不会有被他发现的可能。我只是自娱自乐缅怀一下,拜托认识的朋友不要转发给他看。

希望自己和所有前任,今后的唯一交集,是参加彼此葬礼的那种关系。当然,没有咒他们早死的意思,我的葬礼也欢迎各位参加。

有时候,祝福和诅咒一样,是不用被听见的。

Thanks♪(・ω・)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