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互联网玉商的“Battle”所想到的:为什么玉商根本不愿意帮玉友鉴定和田玉的真伪?

 和玉大叔 2021-12-10

最近几天和玉大叔开启了“吃瓜”模式,围观业内的一场“battle”——起因是两位同行在网上互相讨伐,为了叙述方便大叔就以甲、乙来代称:甲商家在网上非常活跃,是一位经常给人做玉石科普的同行,有一定的名气;而乙商家是玉雕师出身,也拥有比较丰富的鉴料经验,尤其是对新疆料涉猎比较深。

事情的起因是甲商家的粉丝在线求鉴定,将一件购自乙商家处的籽料作品提交,结果被甲商家认定为是仿籽,粉丝找到乙商家那里求证真相,乙商家听闻感到疑惑不解,于是就在网上找到甲商家“对线”,双方均长篇大论撰写檄文,中间还牵扯到甲乙对玉石鉴别知识的流派之争,以至于愈演愈烈。

其实甲商家与和玉大叔同属于一个市场,所以大叔对于这样的现象虽不愿看到,也很能理解。咱们就以这样一个内卷事件为引子,来聊一聊和田玉同行在实际鉴定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从内心来讲,绝大部分玉商都不愿意给别人鉴定玉石,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参考物信息少,很容易翻车

和玉大叔曾经在本地和田玉的讨论班上请教过新疆这边鉴定领域的大牛——岳蕴辉老师(新疆和田玉市场信息联盟轮值主席,新疆岩矿宝玉石检测研究中心的常务副站长),想了解岳老师有多大的把握能看出籽料的真伪,当时岳老师非常谦虚的表示“只是大部分”。即便在玉石鉴定领域深耕多年,几乎用双脚跑遍了新疆所有矿区的岳老师尚且不能绝对把握籽料的真假,对于玉商来说做出判断就更显艰难。

别看互联网如今传播这么方便,实际上在鉴定的过程中,很多的玉友也就是拿一、两张照片,稍微好些的还能提供一段视频(大多数是在室内拍摄的)作为辅证,无论是照片还是视频,在线传输的过程中都会进行自动压缩,导致玉石拍摄出来的细节有所损失,再加上普通的消费者几乎都不是摄影专业出身,甚至有许多人连基本的对焦操作都不太熟练,拍摄出来的照片模糊不清,即便是拍摄清楚了,也往往会单拍摄毛孔的区域,在无实物情况下,就会出现下面的这种误差。

二、产状的综合差异

有许多的玉友以为只要拍摄毛孔,业内人士就能辨别籽料的真假,其实毛孔只能代表这个货是否具备籽料的一部分天然特征,比如说俄罗斯出产的“山流水”料,在业内被许多同行称之为“俄籽”,这种料子表面的毛孔也是真实天然形成的,有玉友说俄籽不是颜色绚丽,与新疆籽料差距较大吗?这种理解可就是见料子少了,其实相当一部分的俄籽没有那么绚丽的颜色,看起来非常类似于新疆籽料的黄沁,尤其毛孔也是天然所得,那你说这种产状是以什么来依据下结论呢?对籽料的判断不仅仅是毛孔那方寸之地的区分,综合考量还要带上整块料子的各种细节——包括一些裂纹草沁、锰结晶分布、甚至料子本身所散发出来的油性和对应色度(这个属于比较玄学,需要大量的实操经验)等等多方面进行考量。

三、关键信息点的缺失

按理说毛孔不是最容易看到的区域吗?为什么不好使了,由于如今籽料价格越来越高,渠道商家也会很爱惜的去切料子,基本不会留有浪费,如此出现了大量甚至无法保留毛孔的籽料作品,市场中也有大量的籽料成品只留下非常细微的毛孔区域,和玉大叔曾多次告诫过玉友们,想要收藏到未来价值明确的籽料作品,最好是选择毛孔区域留的比较大的成品,在未来的鉴定中异议较少,更容易凸显收藏价值。

在日趋激烈的互联网商战中,鉴定这种不见面的内卷肯定会“愈演愈烈”。和玉大叔还是希望坚守初心,做好自己,把玉石的实战知识分享给大家。不是为了让每个人成为“鉴玉大师”,而是避开大部分的“坑”减少吃药的损失,这才是知识分享的真正意义。

喜欢大叔的文章,请帮大叔点一下“在看”和“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