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喜伤心、怒伤肝、思者伤脾”的说法,可见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会受到压力和情绪的影响,而这些压力和情绪往往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相处时跨越别人的边界引起。 要想解决家人、同事、朋友之间相处的边界误区,就要学会有效沟通,那么如何做到有效沟通呢?赖宇凡的这本《边界意识》给出了十招应对方法,下面我把这十招总结成四部分写下来。 (一)情绪是身体对越界行为的一种正常反应,化解情绪首先要分清哪些是自己界线内的事,哪些是别人界线内的事,然后站在自己界线里正确表达情绪。 情绪是由隶属于小脑的脑部杏仁体制造的,这个神经系统掌管呼吸、心跳等……当有人跨越我们的心里界线,我们就会产生“伤心、难过、生气、失望,酸、麻、痛”的感觉和情绪,这是身体发出的预警,这个预警就是我们的边界。 情绪让我们找到自己的边界,我们还要知道别人也有边界,越别人的界线一样会有情绪。 每个人的边界里都包含不同的价值观、偏好、思想、意见和梦想,一旦我们把他人的界线当成自己的界线,把自己想法强加别人头上,就很容易生气、失望、痛苦,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分清什么是自己的边界,什么是别人的边界,踩了别人的边界就要还给对方。 怎么判断有没有跨越别人的界线呢?就是在自己和别人生气的时候先问问自己: 这件事有没有影响到我界线内的事,例如身体、时间、金钱、意见、价值观,如果没有,但是你仍然有情绪,那就说明你越了别人的界线,这时候只有把别人的界限还给人家,你才能获得平静。 既然情绪是预警,那么我们就要学会正确去处理情绪,这就涉及到沟通,因为这世上所有人都有界线和情绪,所以沟通时一定要记得只讲自己的情绪和感觉,不妄自猜测对方的想法,对方的想法是他自己边界内的事,你的猜测只会增加沟通的难度和压力,不会做到有效沟通。 (二)情绪来了,不要隐忍不说或者生闷气、摔东西,让别人猜测,别人感觉不出你的想法,最好的沟通方式是把自己的感觉和情绪说出来。 不要因为担心会破坏与他人之间的平稳关系就不敢说,真正导致关系破裂的是错误的沟通方式。 正确的沟通方式是在自己的界线内,把自己的感觉讲清楚,在书中赖宇凡给出不越界的讲话方式: 所有我们开口讲的话,都要由“我”开始。例如,“我的感觉是……”“我的意见是……”“我的看法是……” 讲出你的想法和感觉之后,就要指出别人到底错在哪里,别人只有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才能避免以后再做错。 赖宇凡在书中给出纠错的正确操作办法: 当别人做错事情时不要马上去纠正,带着情绪说出的话,没有经过大脑,很可能会伤人,此时的沟通只能激化矛盾,不如先离开原地,换换环境,让自己情绪稳定下来再去沟通。 情绪来临先花一点时间想清楚自己要讲什么,当天或者隔天再找机会用对方能看懂或听懂的方式演示他具体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这样对方还不能理解,就不要再继续沟通,而是要等他下次犯同样错误时,马上抓住机会用同样方式再演示一遍。 讲出自己的情绪,指出对方的错误,并不代表他就能知道以后怎样做才能让你接受,很多时候别人做错事情,并不是故意要做错,是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做才对。 别人看不到你心里的想法,因此沟通时一定不要忘了把“以后怎么做才对讲清楚”。 (三)纠错不如对方不犯错,别人犯错我们再去纠正,总有一种亡羊补牢的被动感,对方意识里也会有一种应该按着你的意思去做的被动感,人际交往中的被动感会让双方都很累,因此我们要换一种相处方式,那就是在别人做对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觉。 一次纠错,并不能让对方养成不犯错的好习惯,一件事必须要重复21次才会养成习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断纠正,别人还不断出现问题的原因。 我们的身体有存储情绪的功能,坏的情绪可以避免我们再遇见同样的事情,好的情绪会让我们心甘情愿地去重复同样的事情。因此抓住别人的错误只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相反抓住别人对的时候加以表扬鼓励,他会记住这种愉悦的感觉,下次还会主动去做。 当别人做对的时候,你要马上表达感谢,并去鼓励对方,告诉他什么地方做对了,你心里有什么感觉,以及他这样做对你有什么好的影响,只有这样他才能明白怎样做才对。 每个人都不可能一下把事情做好,我们的鼓励不要等到他做到完美时再给予,要在他有一点点进步的时候先鼓励,之后再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把对方的不足和有待提升的地方指出来,这样他就会对怎样才能做对事,有一个清晰的方向。 (四)别人决定我们的情绪,但是真正破坏和扼杀我们灵魂的是自己,人最终要学会的是与自己和睦相处,自己强大了,压力和情绪自然无影踪。 生活中我们最大的压力源于别人对自己的不认可,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想法和做法都不会一样,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至于他人的想法,只要他没有超越你的边界,侵犯你的权益,你就不必在意,当你不在意,你就把自由留给了双方,而你也终将在做自己的自由中赢得自己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