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廖尔说“婚姻的成功取决于两个人,而一个人就可以使它失败。”确实一个人的爱是失败,另一个人的冷漠也是失败。
这几天看了张邦梅写的《小脚与西服》透过张幼仪与徐志摩的感情纠葛,看到婚姻最真实的模样,也看懂女人为什么要在婚姻里做到自我成长。
看不起你的人就不要嫁了
相爱才能希望长相守,就像梁实秋那句“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乃是人间无可比拟的幸福”。没有爱的婚姻从一开就是错误。
当年张幼仪四哥到杭州府中学堂视察被徐志摩的文章吸引,于是给徐志摩的父亲写了一封提议徐志摩与张幼仪成亲的信,并且得到徐志摩父亲的同意。
张幼仪看到徐志摩照片的时候,被问到有什么看法,她回答说“没有意见。”然而徐志摩看到她的照片却用嫌弃的口气说了一句“乡下土包子。”
没有一见倾心,自然不会有再见倾城。虽然她二人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摇摇欲坠,但是思想新潮的徐志摩,并不敢违抗父命。
新婚典礼上当徐志摩掀开张幼仪的盖头,张幼仪瞪着眼睛看着徐志摩又长又尖的下巴,希望他能对自己笑一笑,可是徐志摩的眼神始终很严肃。
洞房花烛夜,从小被教育三从四德的张幼仪,本来心里有千言万语想对眼前人说,但是没有说出口,因为按照旧式礼仪,她得等徐志摩先开口才能回答。
一个人的爱注定看不见回望,感情失衡的婚姻注定难逃中途散场。张幼仪苦等一晚都没有听到徐志摩讲一句话,两个人的沉默从新婚夜开始,陌生和距离也从那一夜开始,婚姻的分崩离析也从那一夜开始。
踏入婚姻不能做到互相了解,是感情的硬伤。
有些人爱着爱着就散了,有些婚姻过着过着就变成了各奔东西,不是世界变化太快,是错把日子过成两个人的相对无言。
婚姻最失败的地方就是把两个人变成同居一室的室友,要知道“结婚不是从此只有两个人面对面,结婚应该是两个人牵手共同面对这个世界。”
刚刚结婚没几个星期,徐志摩就离家求学,先是天津,然后是北京,而作为旧时代的媳妇,张幼仪只能选择在家操持家务,照顾公婆。
在和张邦梅回忆这件事情的时候,张幼仪说,不能像徐志摩一样出门求学,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这让她从开始就没办法了解自己的丈夫。
张幼仪生下阿欢后,徐志摩更是如释重负出国留学。担心两个人的心会愈来愈远,在阿欢两岁的时候,张幼仪向公婆提出到国外陪读。
在海上漂泊三个星期后,张幼仪终于见到了徐志摩。她看到人群中东张西望,一脸不情愿地站在那里的徐志摩。
张幼仪去英国陪读的初衷是要夫唱妇随,学些西方学问,没想到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操持家务。张幼仪照顾徐志摩的饮食起居,每天等他回家,鲜有机会出门。
陪读的日子,张幼仪很想融入徐志摩的圈子,可是当徐志摩和他的朋友们在一起讲英文、聊政治、诗词和文学的时候,张幼仪因为不懂只能做一名沉默的旁听者。
这时候的张幼仪在徐志摩眼里已不仅仅是“乡下土包子”而是说什么都听不懂的“局外人”就像小脚与西服根本不搭调。
初见的嫌弃,在一起生活时又不能做到共同成长,本来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个人,这时候更像是隔了千万重山,徐志摩最终提出来离婚,并且把怀有身孕的张幼仪丢在波士顿,消失了。
婚姻最美好的样子,有爱还有了解。
作家廖一梅有一句话说“人这一生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可悲的是徐志摩对张幼仪没有爱,也不愿意去了解。
杨绛和钱钟书之所以能成为令人羡慕的文坛伉俪,就因为在他们之间不光有爱,还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
钱钟书曾形容杨绛是“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原来能让婚姻保鲜的,不是我们责任心驱使下的爱情变亲情,是那份宛若知己的了解。
婚姻最怕的是一个大步流星向前,一个人原地不动,所以女人不管爱上谁,都不要放弃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