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孔子曾西入周室,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观帝王之治。”孔子入周之意在于向老聃学习礼乐,欣赏古代的礼乐文明。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孔子对南宫敬叔说: “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 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报请鲁国国君,鲁昭公答应并支持。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在南宫敬叔陪同下前往周都。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余。又引孔子拜访大夫苌弘,他博学多闻,善乐。一起乘车考察了市容、宫殿、庙宇和城门楼。出成周南门抵达上元宫,历郊祀之所,改名堂之则,察庙朝之度,观先王之遗训。苌弘授孔子乐律、乐理,引孔子在上元宫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孔子感叹说: “我今乃知周公至圣与周公所以王也。” 老子与孔子两人秉烛在上元宫彻夜畅谈。孔子问: “在什么情况下,各宗庙之神需要请出来?” 老子回答说: “在天子或诸侯去世时,由太祝把各宗庙的神主请到太祖庙里,这样做是表示列祖为国丧而聚会,这是礼规定的。等到安葬好,哭毕,丧事办完之后,再把各宗庙的神主送回各自的庙里。” 老子特别强调说: “凡迎接神主出庙或回庙,都要有仪仗队,不准闲人窜动。” 孔子又问: “大夫家中未满十二岁孩子死了,能用衣棺吗?” 老子回答: “八至十一岁的小孩死了,葬于园,不葬于墓,不用衣棺。” 意思是葬于田地里,不能葬于祖坟里,也不能用棺材。时至今日我国农村依然如此,可见老子的说教对孔子思想影响之深远和巨大。 孔子又问: “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如果在战事进行中父母去世,是停战服丧呢还是继续打仗呢?” 老子回答说: “子女在为父母服丧期间,按礼说,是不能打仗的。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因为贪图便利而不认真服三年之丧。” 在上元宫孔子问礼老子收获匪浅。有诗云: 亲生父母养 恩情大无疆 十月孕育难 送儿来世上 两年哺乳苦 饲仔茁壮长 考妣仙逝去 守孝寄衷肠 一亩三分地 远古载皇纲 赐土造坟茔 刻碑铭颂扬 松柏荫黄土 从此免交粮 临坟搭窝棚 朝夕偎侧旁 三载不远离 食素着白装 自食其力此 三餐都尚飨 昼夜永相伴 祭奠要经常 年年都上坟 辈辈不可忘。 请看下集《老子赠言孔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