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无条件的爱”被频繁提起,活跃在各种情感博文以及育儿理念中。 而简单地望文生义,很容易让人迷惑:
这些困惑,其实搞混了“真正的爱”和“溺爱”,也弄错了“对幸福和美好的期望”并不意味着“利益交换”,最后还忘记了并不存在一个人真的“一无是处”。 无条件的爱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希望本期的文章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思考。 来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问: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原问题详情) 为什么一个人即使什么也没有,也值得被爱呢??
并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人 思想和灵魂,无法用价值衡量
这个问题特别棒,我觉得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说下我的理解哈。 我觉得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第一个“什么也没有”,第二个,“值得”,第三个“被爱”。 1.首先说第一个,“什么也没有”,我觉得这个情况不存在。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称之为“什么也没有”呢? 一个人的存在,就按最简单的划分,外在和内在。存在就是有啦,身高,体重,外貌,健康等等,并且一个人很难存在于孤岛,身边还有一些关系,存在就会对别人产生影响。存在就已经有价值了。 更不用说精神世界了,只要活着,精神世界就在运转,就会表现出来,就会对接触到的人有影响,正面和负面的都会有。所以,“什么也没有”这件事在客观上应该是不存在的。 我理解最开始说这句话的人,说的是一个人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或者说,没有什么比别人优秀的地方。 这种理解的话就简单了,对比之后的结果。首先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比。 说说我自己吧,我是答主,也会提问问题,有一次的问题有好几个人回答,有专业的咨询师,也有高级答主,也有新答主。我问的问题已经躯体化了,让我最有感觉的就是那个新答主,没有专业的词汇,没有漂亮的排版,没有唯美的表达。但是我就是瞬间被一个“小白”治愈了。身体上的感觉瞬间消失。对别人来说,或者对他自己来说,都可以说“什么都没有”,但是与我而言,我不可能这么认为的。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不存在“什么都没有”。 2.第二个词,“值得”,我觉得这两个字是在衡量“付出”和“得到”之间的关系,获利的时候就值得,不获利的时候就不值得。 但是一个人的价值是多元的,比如有些罪犯,他们真的什么价值都没有吗?对于他们的家人来说不是如此,对于爱他们的人来说不是如此,所以,我觉得这个词用在经济范围比较合适,用在人和人之间,似乎就立体起来了。 3.第三个词,“被爱”,先说“爱”吧,这个字不知道多少人给过定义,之所以有这么多定义,那就是因为谁都不能准确定义啊,那么“被爱”也是相同的道理啊。 4.最后说下“无条件”,我觉得就是没有期待你能为我做什么,对我有什么好处,我爱你不是因为我想得到什么这应该就叫“无条件”了。 就像那句话,我爱你是我的事,和你无关。 5.还有一个就是“没有人爱和鼓励”。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我分成了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即使外界没有人爱,自己之间也是可以存在爱的关系的,并且自己对自己的爱和鼓励也最有力量。所以,没有人爱的状态应该也很难存在。 所以,很多“名人名言”的存在是要看语境的,离开背景谈意义,我觉得挺难的,似乎也没什么必要。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些抛砖引玉的作用,愿爱思考的你一切都好。 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手段 爱让人变得幸福,但未必让ta变得优秀
很棒的问题,其实康德早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就给出过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那句著名的:人只能是目的,而不能是手段。 “我想知道为什么一个什么也没有的人也值得被爱呢?” 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是否值得被爱并不是单纯逻的辑关系,而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没有正确答案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是不值得被爱的,也可以说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也是值得被爱的,这两种观点没有对错之分。 而康德的“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手段”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而把一个人是否值得被爱与他所拥有的成就挂钩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视角。 人是目的就是说我们只能通过什么达到人,而不能通过人来达到其他什么。以幸福为例,幸福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我们只能说通过什么来达到幸福的目的,不能说通过幸福,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在这个例子里,幸福就是纯粹的目的,而不能作为某种手段。 人同样如此,人是不可以被当做手段的。 而你的矛盾主要是因为摇摆于现实功利主义和伦理道德的冲突中,功利主义是凡事都要讲“收益和产出的”,在功利主义的框架里,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成为手段,只有“收益和产出”才是终极目的,而在伦理道德的框架中,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不需要其他理由。 而你的这种疑惑和矛盾就相当于用加减法的公式在做一道乘除法的题,做一万遍也是得不到答案的,因为这两者中思想的底层逻辑就是相悖的。 “如果没有爱,那个一无所有的人可能更不会有什么作为,所以说只有爱他鼓励他,他才会变得更好。但是如果爱他是为了让他有所作为的话,那这不还是有条件的爱吗?” 你的逻辑拐点在对于“他才会变得更好”这句话的理解上,“变得更好”不等同于他要有所作为,他更开心、更幸福才是这句话的核心,重点在于他的个人体验上,而不是在于世俗标准对他的价值判断上。 与其在乎别人的爱,是不是有条件的 不如爱自己,成长为期望中的自己
其实在你提出,“为什么一个人即使什么都没有,也值得被爱”的时候,说明在心里预设了一个结论:“爱往往都是有条件的。” 我觉得这其实是两个逻辑,充分不必要。一个无所作为的人,拥有爱可能会变得更好。但爱本身不一定,会让一个无所作为的人有所作为,因为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一种爱,叫“溺爱”。
“让自己有所作为,是每个人的人生课题”,要求别人爱自己,其实是想把成长的压力转介给别人。 我们的人生一直都掌握在自己手上,做好「课题分离」,每天都让自己变得更好一些,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写在最后 世界上并没有真的“一无所有”的人,所谓“值不值得被爱”也只是从付出与得到的角度出发在进行衡量。 但爱是什么?爱是被另一个人的存在所吸引,是并不会计较自己会得到什么的、心甘情愿的付出,从这个角度来看,爱的给予本身就不存在“值不值得”的考量。 希望每个人都能被爱,不是因为你能为对方提供什么,而只是因为你就是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