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的近亲与远亲(四):郁家——一门两烈士

 金色年华554 2021-12-10

文/孙海帆

(4):郁家--一门两烈士

1939年11月23日上午,上海西区法租界内巨籁达路上车马零落,行人稀少。8点多,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人走出临街的一号门,他自备的黄包车已在路边等候,就在他刚跨上车子的那一刹那,有人在背后向他开枪了,他被击中扑倒在车上挣扎地转过身,再遭正面子弹击中。黄包车夫在震惊中醒过神,一个箭步上前与刺客扭打起来,但对方训练有素,打倒车夫后跳上等候在旁的汽车逃逸,车夫迅往租界巡捕房报案,而伤者在送往医院的路上气绝身亡。

文章图片1

郁华(1884年-1939年)

死者是民国政府在租界内的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刑庭庭长、大法官、也是作家郁达夫的大哥,画家郁风的父亲,名叫郁华。

郁华字曼陀,出生于1884年,比出生于1896年的郁达夫大了整整一轮,他们中间还有个兄弟郁养吾。由于1900年他们的父亲就去世了,所以,长兄郁华就如父亲一般照顾着奶奶和母亲,并带领着兄弟和妹妹郁凤珍成长。

郁华为人正直、清廉,工诗善画。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时,曾在报刊发表67首《东京竹枝词》,得到日本汉诗泰斗森槐南的高度评价。他还曾参加清末爱国诗人组成的“南社”,更擅长画中国山水画。弟弟郁达夫、妻子陈碧岑、女儿郁风在诗文绘画上都不同程度受到他的良好影响。

而让郁华永远被人记住的是,他是一位具有鲜明的爱国立场和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大法官。在日寇入侵的形势下,他坚决拒绝敌伪诱胁,不事敌、不媚敌。“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沈阳。日军要求郁华留在沈阳,并将委以要职。他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夜出逃沈阳,潜回北平。

1932年郁华调到上海,任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刑庭庭长,并兼任东吴、法政等大学教授。郁华坚持司法尊严和民族利益,积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爱国青年和进步人士,打击汉奸、日寇。其中1933年营救廖承志就是经他安排的。

1937年上海沦陷后,江苏高等法院二分院迁入法租界,成为当时保留在租界中唯一的中国法权机关,但处在日伪势力的包围中。郁华虽多次收到日伪特务附着子弹的恐吓信,但毅然决然留在租界,坚守他的岗位。1939年11月23日上午,他从住所出门上班时,被预伏的“汪伪76号”特务枪击身亡,成为民国司法界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国捐躯的第一人,时年55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郁华为革命烈士。

郁华夫人是陈碧岑(1893年生),他们共育郁风、郁兴民、郁隽民、郁怡民、郁晓民、郁兴治四女两男,黄苗子的夫人郁风即其长女。陈碧岑是安徽泗县人,在和郁华结婚后,随丈夫及小叔子郁达夫一同前往日本,并入东京锦秋高等女校读书,期间常和只比自己小三岁的郁达夫切磋诗词,也留下不少精彩的诗句。

文章图片2

郁华、陈碧岑夫妇与子女郁风(后排左三)、郁兴民、郁隽民、郁怡民、郁晓民、郁兴治

郁华被被刺身亡后,陈碧岑表现出了坚强和勇敢的一面,她忍住国仇家恨,含辛茹苦地抚养幼小的儿女,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在日本投降后,她努力调查搜集“汪伪76号”元凶丁默邨的罪证(其时李士群已经死亡),亲赴南京法庭,为将丁默邨送上的刑场提供了铁证,也报了自己的“杀夫之仇”。其后,她回郁华的家乡富阳,以一首七绝告慰亡夫英灵:“故园松菊幸犹存,家傍青山郭外村,百事未完先吊祭,为言除逆报忠魂。”

陈碧岑后来投身进步事业,1949年后在上海妇联工作并带头捐献了古玩、书画和家乡的房产、山地,进行拥军和支持新中国建设的公益活动,但1966年后因儿女被冲击,她的也陷入痛苦,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而在重获安宁之后,她在鲁迅逝世40周年纪念活动之际,以文稿形式记录了鲁迅名诗《自嘲》诞生的始末,成为研究鲁迅的珍贵见证。

文章图片3

鲁迅《自嘲》手迹

根据陈碧岑的回忆,那是1932年她们全家随郁华去上海江苏省高等法院履新,郁达夫于10月5日在上海聚丰园为兄长接风,邀请了鲁迅夫妇、柳亚子夫妇等,参加饭局的还有郁达夫当时的妻子王映霞以及林徽因。

聚会在晚上,做东的郁达夫夫妇先到,接着郁华夫妇、柳亚子夫妇也到了,鲁迅夫妇最后到,郁达夫打趣道:“为什么晚到?这几天忙什么?运道如何—又交了华盖运吗?”鲁迅说:“对了,你问得倒引起了我的一些思想。”说罢大家饮酒谈笑,酒足饭饱之后,鲁迅突然说:“我有两句诗。”大家请鲁迅快说,鲁迅即说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家都称绝,让他快快完成一律,鲁迅说:“好的,我一定把它完成”,过了七天,鲁迅即将完成的《自嘲》抄给柳亚子和郁达夫等,于是陈碧岑也成了这一段文坛佳话的见证人。陈碧岑于1982年去世,享年89岁,其诗作收入《郁曼陀陈碧岑诗抄》。

不过,见证和记录鲁迅这首诗“创作过程”还有一人,这就是王映霞,她在《王映霞自传》里《我记忆中的鲁迅》一章中写到:“这天鲁迅和往常一样,与大家谈笑风生,他称呼我'密司王’,我则称他'大先生’,因为看到许广平在旁边,郁达夫就打趣地说:'大先生,你的华盖运可以脱了吧?’这样大伙的目光都集向许广平。鲁迅听了哈哈大笑,连拿纸烟的手也因畅怀的笑而颤抖起来,过了一星期,即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鲁迅在日记中写了一首七律,就是那首著名的《自嘲》。”

文章图片4

《王映霞自传》

关于《自嘲》诞生,王映霞和“前嫂子”陈碧岑的回忆是有差别的,陈碧岑回忆此事时是1976年,当时已经83岁,而王映霞开始写回忆录时也年近80,因而就此细节谁说得更准确很难说得清,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鲁迅这首诗的起韵是来自郁达夫的,所以,鲁迅本人也在此诗的跋中写道:“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的半联,凑成一律。”

1932年,24岁的王映霞与郁达夫已经结婚四年并和郁达夫生过三个孩子,而这个时候肚子里正怀着第四个孩子,恋爱中浪漫的退潮、郁达夫文人的个性、生活的琐琐碎碎以及在上海生活成本的压力,让他们作出了离开上海、迁居回老家杭州生活的决定。

文章图片5

郁达夫与王映霞

1933年4月,郁达夫、王映霞举家回到杭州。从此到1938年郁达夫因公或因私,在福建、日本、台湾与杭州之间往来,王映霞则随着抗日时局的变化带着孩子和郁达夫母亲先后于杭州、富阳、丽水居住或避难。而据王映霞回忆,在此期间因一位叫孙多慈的女子以及一个叫许绍棣的男人,郁达夫与其大闹一场并在报上发表启事,此事轰动一时,而且至今也是一段民国的话题。

孙多慈就是那位在蒋碧薇所著《我与徐悲鸿》中占据了许多篇幅的徐悲鸿的女学生(蒋碧薇称其孙韵君),她是因为与已婚的徐悲鸿纠纠结结而拖到28岁还未出嫁,她终因王映霞的牵线而嫁给了时任浙南政府教育厅长的许绍棣,后又成了一位著名的女画家,而王映霞这个“媒人”却为此这段姻缘出了极大的个人和家庭代价。

文章图片6

孙多慈(1913年-1965年)在徐悲鸿为其所画作品前

据《王映霞自传》回忆事情的简单经过是这样,1938年3月10日,郁达夫带王映霞及全家七口赴武汉,还带了朋友李立民的大女儿李家应一起。火车上,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西画系的李家应请王映霞为她的朋友和同学孙多慈介绍对象,王映霞当即想到在丽水的邻居、也是郁达夫的同学兼朋友许绍棣,许因丧妻如今独自带着三个孩子,于是,通过王映霞,许和孙建立的联系,同时许也给王映霞就此事写过信,不过,他的信件被郁达夫看见,这让郁达夫认为妻子王映霞与许之间有私情,于是,郁达夫气得写信向蒋介石和陈立夫告状,让他们管束许绍棣,同时在报上发表启事谴责王映霞,虽然此事后来以郁达夫道歉收场,但对郁达夫和王映霞情感的最终破裂却有很大影响。

过了整两年,即1940年3月王映霞与郁达夫终于离婚,再过5年,至1945年8月29日晚,郁达夫在南洋的一个小市镇失踪,后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之中,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从“远亲”联系的角度上来说,郁达夫当时为许绍棣与王映霞关系的“不清不楚”大动肝火,但他没想到的是,因为自己大哥郁华的大女儿郁风于1944年与黄苗子结婚,而让自己和许绍棣也扯上了“远亲”的关系。

郁达夫侄女婿黄苗子的小弟黄祖民与“顾家姐妹”中的小妹顾以仁成了夫妻,而“顾家姐妹”的外公及兄弟、当时在上海和天津的大金融家、实业家孙多森、孙多鑫、孙多钰等和孙多慈是堂兄妹关系,他们的爷爷都是安徽寿县的“光绪帝师”孙家鼐,孙家鼐的儿媳又是李鸿章的侄女。

大家相连、豪门相通,郁家由此也融入了一张巨大的“民国关系网”,这张“网”中有安徽寿县孙家、李鸿章家族、曾国藩家族、盛宣怀家族、扬州何园的“何家”、浙江湖州“大象”的刘墉家,甚至还包括当代作家冯骥才,他是孙多森的外孙,同时他又联系着浙江慈溪的大户冯家。

这层层叠叠的关系容后面慢慢说来,这里先回到黄苗子和郁风。郁风和黄苗子认识在1936年前后,可是直到1944年5他们才在重庆天官府郭沫若家里举行了订婚仪式,介绍人是夏衍,到11月,两人举办婚礼,大书法家沈尹默当了他们的证婚人,在那个时候,像黄苗子和郁风这种“长跑式爱情”并不多见。

“长跑”的原因是,两人认识的前几年,只是作为普通朋友相处,又因为工作分分合合,到了1941年香港沦陷后郁风从港来到重庆再遇黄苗子,两人情感开始升温,但又因郁风一直跟随夏衍和郭沫若等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思想进步积极,政治上已经接受共产党的主张,于是,面对身为国民党政府官员身份的黄苗子,郁风不敢轻易答应黄苗子在情感上的追求,后还是黄苗子找了夏衍,夏衍开导郁风:“苗子很有才华,人也很好,你和他结婚后,照样可以做革命工作,甚至可以影响他,做更有利的工作。”夏衍最后补充道:“这也是革命的需要嘛!”听夏衍这么说,郁风心里的疙瘩解开了,这样,黄苗子变成了郁家的女婿。

黄苗子夫妇后被人誉为为中国艺术界的“双子星座”,两人共同生活了60年,在艺术成就、家庭生活、子女教育甚至健康长寿上都获得令人尊敬和艳羡的成功,黄苗子曾说:“我和郁风走到一起,可以说是艺术做的媒,我们的结合完全是志同道合,然后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兴趣一致,心灵相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这是爱情、婚姻牢固的基础。”2007年,中国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散文家郁风去世,享年91岁,5年后,年长郁风三岁的中国著名漫画家、美术史家、评论家、书法家、作家黄苗子去世,享年99岁,临终前,黄苗子说:“我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

文章图片7

郁风绘画作品

无论郁达夫兄弟还是出自广东中山长洲的黄苗子家,由于几代人都兄弟姐妹众多,子女成群,所以后人之间也守望亲情,多有来往。像郁达夫和三位妻子先后生过11个孩子,其最小的遗腹女儿郁美兰就和堂姐郁风就多有联系。

而在1942年为躲避日本人的纠缠,郁达夫和胡愈之等中国抗日文人从新加坡去印度尼西亚的时候,郁达夫不会想到,他未来的女儿会成为胡愈之的侄媳妇,而胡愈之也想不到,自己家族因此也加入了“民国关系”的版图中,和其他一众大家族发生了联系(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