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因参加王叔文提倡的革新,得罪了很多王公大臣,后来被贬到夔州担任刺史。诗人到夔州的第二年春天,就乘一叶扁舟去三峡采风。 诗人经过雄伟的瞿塘峡来到巫山,只见峡江两岸的杨柳吐绿、桃李竞放,巫山烟云好像曼妙轻纱、不停翻滚。才子正在欣赏两岸如诗如画的美景,忽然听见远处传来阵阵悠扬悦耳的山歌。 老牛听得如痴如醉,好一阵子才回过神来。他细细地品味着,觉得这山歌既有吴地民歌激越清脆的格调,又有卫地民歌艳丽多彩的风韵,可谓独具一格。 诗人兴致高涨,立刻就弃舟上岸,循声向一个绿树掩映的村舍走去。刚走不远,只见一个妙龄村姑骑在一头水牛背上,正唱得起劲。诗人也不拘官仪,就上前问姑娘唱的是什么歌,村姑也大方地回答这是当地的竹枝歌。 诗人听了非常高兴,又邀请村姑再唱几首。村姑腼腆一笑,并没有开口唱,却向村里一指。远处可以隐约听见清脆的笛声,咚咚的鼓声,伴随着竹枝歌声,浑然一体,仿佛正演奏着一曲交响。 诗人赶紧向村里走去,只见晒谷场上早已聚集了许多人,男女老少正在进行歌舞比赛。男子们手执牛皮鼓,边跳边唱,女子们在笛声中翩翩起舞,更亮开了清脆的歌喉。他们比赛谁跳得最好,就可以夺得头魁。 欢腾的场面、婉转的歌声,感染了诗人,他暂时忘掉了被贬的痛苦,也饶有兴致地在旁边学唱着。百姓们见刺史兴趣浓厚,他们的情绪也更加高涨,纷纷献歌。 他们越唱越动听,诗人也越听兴趣越浓。大家从月上中天,唱到月儿西沉,诗人陶醉在歌声中。百姓善唱,诗人善学,不久也如巫山人一样,能熟练地演唱竹枝歌了。 诗人沉浸其中,又从民歌中吸取营养,并仿照竹枝歌创作了两首《竹枝词》:
其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作者在第一首诗中先描绘出一幅杨柳青青、江水开阔的场景,紧接着江面上出现了一叶扁舟,船头还有一位英俊少年正在引吭高歌。岸上的美丽少女听到这节奏鲜明的踏歌声,不禁心动,也激起了她的春情。 少女仔细地聆听,希望进一步确认对方对自己的感受。可是随着小舟的移动,歌声也忽隐忽现,其中流露的情感更如梅雨季节,时晴时雨,令人捉摸不透。作者巧妙地利用“晴、情”的谐音,含蓄地描绘出巴山儿女的动人爱情,又仿佛一出留有悬念的戏剧,令人感到余味无穷。 第二首诗首先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画卷,漫山遍野的山桃花正璀璨绽放,蜀江的水流不停地拍打着江岸。青山碧水、山花烂漫,阳光和煦、白云悠悠,如此良辰美景,正是情侣携手同游的大好时光。 可是前两句都是以乐景抒写悲愁,春景越是美好,越能衬托出女主心中的悲愁。后两句采用比兴手法,繁花似锦、却易衰败,郎君薄情、佳人失意。她久久地伫立在岸边,可是千帆过尽,却难见郎君的身影,其心中愁苦,恰如一江春水,绵绵不断。 诗人被竹枝歌的养料滋养,他创作《竹枝词》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足迹也遍布神女之乡。他拜谒神女庙、攀登楚阳台,参观巫山群峰、住在百姓人家,他热情高涨地进行创作,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及地方风物。 刘禹锡的两首传世名作,含意深长,朗朗上口,更感到余味无穷。诗人把这些作品拿给百姓们读,还亲自念给他们听,百姓们感到这些作品浅显易懂,又寓意深远,都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些《竹枝词》也很快地传遍了三峡上下。 |
|
来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