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鲜为人知的宁夏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宁夏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宁夏风情!
1 大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二次北伐失利,征西将军宋国公冯胜虽小有战果,但他不仅私藏缴获的骆驼等,还私弃甘州、宁夏、西凉、庄浪四城,让宁夏变成焦土。 他在征虏大将军魏国公徐达、左副将军曹国公李文忠还朝时候诏曰:“今塞上苦寒宜令士卒还驻山西,北平近地以息其劳。”随后,下令将宁夏百姓徙关中。宁夏遂成真空地带(这是宁夏第二次空城,也是最后一次;第一次是蒙元灭西夏的屠城行动造成的空城)。 随后几年里,宁夏平原变得千里凋敝,沟渠塞堵,人烟绝迹。 洪武九年,朱元璋命长兴侯耿炳文之弟耿忠为指挥,立宁夏卫,隶属陕西都司,“徙五方之人实之。”宁夏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移民工程!这些迁徙来的民众,充实着“宁夏卫,前卫,宁夏左屯卫,右屯卫,中屯卫”并且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直到如今,遍布宁夏境内! 这一次的移民工程,也延续到了今天,再也没有!哪怕是清灭明之后到如今,都一直在进行着! 中断 2 其实,宁夏自古就是一个移民频繁的地区,那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处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交织缠绕的宁夏地区,事实上已经成为各民族东来西往、南去北来的会聚之处。 从秦汉时期开始,历代统治者出于开拓边疆、巩固边防和发展经济的需要,频繁从各地向宁夏地区移民。 几经更迭(阿威前面有文章介绍,这里就不多赘述了,有兴趣的看官可以翻前面文章了解一下),到了明朝时期,宁夏成了朝廷苦心经营之地!把晋,燕,赵,周和吴越之地的百姓将近六万之众,拖家带口,千里迢迢迁徙到塞上。 随行的还有众多的谪贬流放的官员,文人,他们多数是吴越人士(江南一带),被迫背井离乡,填充到塞上,成为边地的一员。而正是这些在后来被称作是“流寓诗派”的诗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带动了宁夏本地的文学创作,并共同推动和促进着宁夏读书风气的空前高涨。 这也让宁夏这片土地再一次迸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3 这是宁夏之幸,银川之幸! 这些来自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中原和江南地区的人们,除了充实和加强了边防,使得宁夏变得稳定;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带来的一整套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江左之风甚行”,这是宁夏人文化上的底气。他们对于教育非常重视。在宁夏镇(银川城)兴建学校,修儒学,使得宁夏镇(银川城)人才源源不断输出。“洪武以来,登科目者近七八十人,咸布列内外有声望......” 从明朝开始,宁夏镇(银川)一直文风盛行,经久弥新。直到如今,宁夏依旧是文学上的一块高地,成为西北文学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4 “塞上(北)江南旧有名,今朝芳华更胜(昔)!”在这些历朝历代移民来宁夏的人们努力建设之下,“塞上江南”已经成了宁夏一个靓丽的标签!吸引着众多关注的目光! 昔日的苦寒之地不再是流寓诗人笔下的“黄风吹远塞,暝色下荒城。”,更不是“吁哉一水隔中原,戍客思乡愁欲死”的无奈。一个崭新的宁夏,已经徐徐展开,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照耀着这片土地! 只待有一天,随着移民的扎根、移民血脉的传承,再加上新一代移民的大量涌入,银川或者说宁夏的移民终将创造出属于自己独有的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