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341 写于34岁

 新用户4137UVw9 2021-12-10

生日这天,嘴上说不过了不过了,身体诚实的很——还是会觉得每年这一天会与众不同。

有人说生日是“母难日”,那今年就从亲情说起吧。

因为疫情,今年过年第一次在北京过年,也是第一次没有跟父母一块过年。没有跟他们一块多少还是不适应的,更不适应的是他们。我对他们的思念变成了看《你好,李焕英》和一台晚会节目的时候到哭泣。说起来很好笑,看着我哭得稀里哗啦,但是真的回到家里,又不会表达出来。

没有学会真诚地表达喜欢和爱,是他们教育和我自己学习缺失的一环。

离开家几千公里的好处可能就是不用每天听他们类似的唠叨吧,翻来覆去无非就是我应该解决自己的个人问题。

个人问题是什么?在他们看来,我现在就是没有完成人生使命,可是在我看来,结婚生子并不适合我 ,也更谈不上个是一个人生必需项,但是我又还没有办法让他们完全接受我的这个选择和观点,于是也只能依靠空间物理上的距离来暂时隔绝一部分冲突。


且我多少一直抱着“他们怎么就是不能理解我”这样的想法,直到某天看到书里有这样的话:

很多年轻人总想着让父母理解自己,也不想想父母在几十年前接受的是农耕时代的观念,如果自己不主动和父母沟通,这个代沟是很难跨越的。一些年轻人讲,我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候他们,其实这种简单的问候,以及那些彼此已经重复说了半辈子的、关于自己家庭或者亲戚之间的闲话,说得再多也帮助不了父母进步。年轻人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成年人,用一种尊敬,而且是成年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和长辈说话,要不断将自己接受的新思维方式和理念传递给父母。

这不就是我现在的状况么,一边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一边又从未和他们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成年人之间的沟通,抱怨着他们少一些“边界感”的同时,又享受他们一直把我当“孩子”的宠爱。

家里亲戚熟络的程度还没有熟络到有人能有说服我的程度,当然如果真的有,我觉得那个人应该是可以理解我的选择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这样的选择当然不是主流,但是主流≠正确,少数≠错误。

每个人都有自己“少数派”的一面,可能是习惯用左手,可能是不喜欢吃某种食物,可能是喜欢极限运动,可能是喜欢重金属摇滚乐,甚至结婚了,也有人会选择丁克,选择每年有一段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时间……

我们无法也不能站在自己的多数群体里去指责或者要求“少数”群体里的人应该如何如何。选择包容和理解他人的不一样,其实也是在选择和包容自己的“与众不同”。

世界原本也因为参差不同而美丽。

也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我才体会到了两件事:第一,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第二,跟人彻底沟通远比预计难。

或许有时候忍不住吐槽和抱怨周围遇到的人,看到的事,觉得怎么可以这样。可是身为局外人的我们,真的能了解到整个事件的全貌么?就算了解了事情的全貌,当事人的过往,经历能百分之百理解么?理解了能百分之百赞同么?

回答如果是否定的话,那以后遇到事情想评价的时候,特别是想说负面评价的时候,一定要再考虑考虑。

没有了真正的感同身受,再加上不同信息掌握程度,认知的差异,导致许多沟通看似说通了,其实不然,不信的话让对方复述一遍试试,看看和你自己的本意能有多少偏差。

又一年过去了,肯定有不那么顺心的地方。

体重经过去年的下降,今年回升基本在87上下浮动,近视度数上涨到650度还带了不到50度的散光。头发岌岌可危,其他基本保持,不作赘述。

知道大道理,可还是没有到改变习惯的程度。知道时间不可管理,能管理的只有自己的行为,可依旧不少事情被deadline追着。知道注意力比时间宝贵,时间比金钱宝贵,可还是会无意识选择“杀掉”节约出来的时间和注意力,更重要的事情是,心里未能完全接受这样的自己,于是在焦虑和自责中来回拉扯。

生日愿望好像应该是自己可以去争取和掌握的,所以就不说一些“心想事成”这样的了,希望在新的一年,学会几件事:

第一,正视接纳自己,包括接纳由于过去的行为导致的现在的自己,减少无意义的悔恨和自责。

第二,稳定情绪。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沟通,让自己的情绪不要上下波动太大。

第三,对自己负责。好与坏,自己一定是可以选择的,放弃选择也是一种选择,要有对自己百分之百负责的态度。

34岁,生日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