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有为的一首七律,气势恢宏,最后两句更倾吐出豪迈之情

 南山友 2021-12-10

康有为曾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并以布衣身份,向光绪皇帝上书,请求变法以挽救国家危亡。当时他踌躇满志,希望一展才华。这一时期,他也游览了明陵、居庸关,还攀登万里长城,都表现出一种激扬奋发的情怀,和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伟大胸襟。下面介绍康有为的一首七律,气势恢宏,最后两句更倾吐出豪迈之情。

康有为的一首七律,气势恢宏,最后两句更倾吐出豪迈之情

登万里长城

作者:康有为

秦时楼堞汉家营,匹马高秋抚旧城。

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

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

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

康有为的一首七律,气势恢宏,最后两句更倾吐出豪迈之情

康有为出生于广东南海的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年轻时又接受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便逐渐地产生救国匡政的决心。

这首诗写于1888年8月,诗人曾自注,“八月谒明陵,单骑山保庸关,登万里长城,出八达岭,一日而还,游汤山乃归,得诗数十章。”长城始建于秦朝,后又经过历代王朝的修缮,一直保存了二千多年。

康有为的一首七律,气势恢宏,最后两句更倾吐出豪迈之情

首联点出时间和地点,“秦时楼堞汉家营,匹马高秋抚旧”,眼下的长城是秦时所建的楼垛,还保留汉时兵营的陈迹。诗人单人独骑,纵横驰骋,又登上城楼抚摸着这古老的城堡。

长城历史悠久,虽历尽沧桑,却保留到今,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高秋,指深秋,秋季天高云淡,故有高秋之称。一个“抚”字,极其传神,既承前句以引起追思,又自然勾起下面的观察与感受。

康有为的一首七律,气势恢宏,最后两句更倾吐出豪迈之情

颔联写登城观察所得和联想所至,“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长城之高,仿佛无数石头被鞭子赶向峰头之上,直接高空。长城连天接地,幅员万里,绵延不绝,把整个北国都压在它的下方,气势雄伟,令人叹为观止。

“鞭石”二字,化静为动,有攀登之意。一个“压”字,极有沉重之感。云汉,即云霄,指高空。幽并,指幽州、并州,在今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这两句诗的视角取仰视与鸟瞰,仰视得长城之高,鸟瞰得长城之大。

康有为的一首七律,气势恢宏,最后两句更倾吐出豪迈之情

诗人又转而在东西方向远眺,“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作者登长城东望,千峰壁立、层峦叠嶂,苍苍莽莽、直接东海;再向西看去,黄河像一条银色的飘带,盘绕在天际,映着明丽的落日,十分娇娆。“穷、带”二字,也极尽遐想之妙,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横贯北方,诗人笔下壮阔的景象,令人心往神驰。

康有为的一首七律,气势恢宏,最后两句更倾吐出豪迈之情

最后诗人抒发感慨,“且勿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明明专为御敌而造,诗人却不去谈它的“却胡”功绩,而独独赞扬其神奇和宏伟,绝非凡夫俗子所能为,而是英雄们的伟大创造,这才是诗人命意之所在。

康有为的一首七律,气势恢宏,最后两句更倾吐出豪迈之情

这首诗景色壮阔,气势恢宏。诗人联想翩翩,也挥洒如椽大笔,倾吐出油然生起的豪迈之情,更寄托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尤其最后两句,更是另开新意,诗人不论“却胡”功绩,而赞扬能工巧匠们的胆略气魄和建筑技术。

诗人梦寐以求的是伸展自己的经邦济世之オ,这里的“英雄”,仍然是指诗人和提倡变法的朋友们,希望他们像修建长城的能工巧匠一样,为国修建一座新的万里长城,也成就一番干古不朽的英雄业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