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峪关之行

 hsgzlgg 2021-12-10

嘉峪关,站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名为《驿使》的青铜雕塑,身穿汉服的驿使手举简牍文书策马飞奔,驿马四足腾空,驿使神情专注。

包了一辆出租车,先去悬臂长城 。

景区的主要项目分为四大功能区,即石关峡古丝路文化长廊区、悬壁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区、休闲度假区、管理区。

嘉峪关悬壁长城位于嘉峪关关城8公里处石关峡口北侧的黑山北山坡上。

景区大门。景区大门也是管理中心,为一层仿古建筑。

石关峡,又名水关峡,它地处黑山南坡,北面是高耸的黑山。李涵监筑的断壁长城位于黑山峡口之南,为东西走向,与嘉峪关西长城垂直相交;悬壁长城则在峡谷的北面,为南北走向,通过水门与西长城相连。这两条长城形成拱卫之势,共同扼守石关峡口。汉代设“玉石障”,唐设“石牌关”,五代设“天门关”,宋初玉门关从唐玉门关(今安西双塔堡)东移至此。自古以来,这里不仅是戈壁绿洲之分野,更是河西保障之咽喉。由此可见,石关峡悬壁长城和断壁长城在嘉峪关西长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景区大门旁的石关峡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水门,三层仿古式建筑,长48米,高13米。这是为了让山峡间的溪水顺利通过而不致冲毁长城。

站在入口处南望,即可看到石关峡南面山坡上矗立的断壁长城。

悬壁长城建成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悬壁长城原墙现只余一截,底阔4米,上宽2米,高05-6米不等。片石层厚10-15厘米,土层厚10-12厘米。现存750米长城经1987年重修。

重修后的城墙,还放置了铜制的大炮。

前面一段是平路。

悬壁长城蜿蜒北伸,直插黑山。有231米城墙悬挂于高150米,因倾斜度在45的山脊上,形似凌空倒挂,很类似于人的手臂呈S状搭在山上,因而得名“悬壁长城”。悬壁长城在墙头增筑垛墙和宇墙,首尾各添筑了一座墩台,在首墩和山坡上筑台阶式漫道。

陡峭处有“小八达岭”之称,但就我个人感觉,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陡峭险峻,气势也不能和八达岭相比。

首墩。

前面的末墩。

登上最高处俯瞰山下,正南方是戈壁新城嘉峪关市,天空不再洁净,林立的烟囱“吞云吐雾”,这里的城市发展理念还很落后。稀疏的林地和一块块农耕地,--它们共同组合成了大西北戈壁滩中的一片“绿洲”。

西北面,就是石关峡谷和起伏险峻的黑山,山岭上曲折起伏的西长城,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朝西南方望去,雄伟的嘉峪关关城的三座城楼,长城第一墩和连接南北30公里长城一览无余。

在悬臂长城的尾墩的那山体上似乎有不少文字和图案,仔细一看,原来是用黑山碎石摆的汉字和图案,据说都是一些年轻人搞上去的,其中有一段文字是“钓鱼岛是中国的”。这是因为这一带发现了黑山岩画。黑山岩画大都敲击、凿刻在黑色发亮的岩面上,按照专家所提供的判断岩画年代的常识,年代越早的岩画颜色越黑,如果不细细辨析,有的岩画已与岩石表皮同色,几乎分辨不出刻痕。黑山岩画风吹日晒雨淋侵蚀后,绝大部分画面石垢呈茶色或浅褐色,专家推测,黑山岩画的创作时代,上限可能是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下限则为明、清时期。时间有限,无法去探访了。

有一条便道下山。

两侧挂满了连心锁。下到山脚,就看到古代丝绸之路。长长的驼队,商旅成群,他们带着中原的物产,出关去往西域亦或波斯和欧洲。

  

丝绸古道雕塑群。

“丝绸古道”雕塑群雕刻了中国古代在嘉峪关地区有过记载的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左宗棠七位主要历史人物造像及五名随从、二匹马、二峰骆驼和一架马车塑像组成,借以展示石关峡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内涵。


张骞(?——前114年),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奉武帝之命,率百余人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余年后继续西行。过嘉峪石关峡,至大宛、大夏等地。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由南山经嘉峪关返回汉庭。历时十三年,对西域各国的风物人情多有了解。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又派张骞西使。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返回长安。张骞两度西使,广通大漠,融合西域,功绩卓著。

西汉名将霍去病(公元前141——前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从小善骑射,年少时被武帝召为侍中,随卫青北击匈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以霍去病为膘骑将军,率一万骑兵,反攻进迫河西的匈奴后大胜,河西归入西汉。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武帝特地在自己的墓地茂陵旁为其修建了一座陪墓。霍去病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像,象征着他的不朽功勋。

东汉名将、外交家班超(公元31——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名将、外交家。青年时效张骞立功异域,遂投笔从戎。永平十六年后(公元73年)率兵征讨西域,用争取和平和军事打击相结合的办法平定了西域。西域五十余国先后与汉通好,“丝绸之路”得以畅通。班超被封为定远侯,经营西域三十一年,加强了东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对祖国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公元602年——664年),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县东南)人。唐代杰出佛学家、旅行家和佛经翻译家。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出长安西行,经嘉峪石关峡,出玉门关,沿丝绸之路向西行,历尽艰险到达印度。进入最大的佛教寺院——那烂陀寺,从学于名僧戒贤法师,取得了丰硕的佛学成果。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携带大小乘佛经梵本657部回长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组织译经,译出75部1335卷佛经。并将西行见闻辑为《大唐西域记》。此书对西域诸国的风物人情、地形地貌细有记录,是一部重要的史料典籍。

意大利旅行家、商人马可·波罗(1254—1324年),从这里东入中原。将中国之行辑为《马克波罗游记》,介绍中国、中西亚等地区地理及东方文明,被称之为“世界一大奇书”

林则徐(公元1785年——1850年),字少穆,号俟村老人。中国清末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升任湖广总督。后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后,道光帝以广东战败,归咎林则徐,并将其革职,充军伊犁。公元1842年10月11日经嘉峪关出疆,曾写有《出嘉峪关感赋》诗四首。在疆期间协助办理垦务,亲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行程三万里,致力广开田陌,极力倡导水利,使得物阜民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各方面多有建树,绩效显著。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病逝于广州潮州。

左宗棠(公元1812年——1885年),字季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今湖南湘阴县界头铺镇)人。清末洋务派的首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曾对嘉峪关及西北长城、关隘进行过修葺。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修缮嘉峪关关城,亲书“天下第一雄关”,镌刻匾额悬于嘉峪关关楼。公元1876年,督办新疆军务,挥师进疆讨伐阿古柏,次年占于阗,收复除伊犁之外的新疆领土,随即上书建议新疆改设行省。左宗棠在督办西北军政期间,为保证军粮共给,发展地方经济,大力兴办屯垦,其功绩遗泽至今。公元1885年病故于福州。

雕塑群西南面,有浑然天成的弥勒山,山下的护国寺和海会塔,不时佛钟声声,梵音袅袅。

护国寺上院。嘉峪关护国寺(悬臂长城脚下)始建于明代。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虏大将军冯胜建嘉峪关城。明正德元年(1506年)以后,在关城东面广场北侧(现今东闸门内)自西向东陆续修建有护国寺、财神庙、相子庙、鲁班庙、老君庙、马王庙等十多座楼观庙宇,鳞次栉比,香火旺盛。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陶千驻守嘉峪关时,曾与护国寺住持禅僧性恺发动众人捐资重修,于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2年)刻石碑记载,并鼓励后人继承发扬此等善举。

护国寺因所处地理位置和环境影响,寺院屡遭战乱和风沙破坏,护国寺原址荡然无存,一直荒芜。党的宗教政策后,在嘉峪关市政府和宗教局的领导、支持下,通过广大信众的努力,再一次重建了古佛教道场——护国寺。1992年6月,由酒泉法幢寺融照老和尚的弟子方大隆、殷明福等人带头,经多方共同努力,于1993年春在原址动工。同年八月十五日落成并举行佛像开光法会。大殿为仿明清建筑,五开间,寺院建筑包括送子观音庙、地藏殿、观沙洞等,还有山顶上的三座凉亭。嘉峪关护国寺现有两处:一处位于嘉峪关市峪泉镇黄草营村(悬臂长城脚下),为“护国寺上院”(1993年建,面积约9000平方米);一处位于西大桥西侧兰新西路66号,为“护国寺下院”(1999年建)。

送子观音庙。

地藏殿。

寺庙内雕塑。

  

佛塔。山顶上的小亭也属于护国寺上院。

海会塔。  

悬壁长城碑石(悬壁长城左侧)。

悬壁长城碑石(悬壁长城右侧)。悬臂长城没有嘉峪关城楼的大气,也没有八达岭长城的雄伟,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小而险,如盘延的蛇。著名诗人关雪有诗赞曰:“万里长城万里关,叠嶂黑山暗壁悬,最是土石寻常处,几度清风瘦弥坚”,这就是悬臂长长城的最好写照,一个瘦一个坚,写出了悬臂长城的特点个性!

路过中华孔雀苑。号称亚洲最大!孔雀是云南的特产,与大西北毫无关系,没进去。

嘉峪关关城向南的一段长城,叫做明墙。它从嘉峪关关城南侧起,横穿沙漠戈壁,直达讨赖河北岸,也是肃州兵备道李涵主持修筑的。

这段北起关城,南至讨赖河的嘉峪关西长城南段,总长6559米,均为黄土夯筑,共有长城墩三座,基本上是四五里左右设一墩台,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长城线上,目前保存比较完整。其中位于讨赖河北岸的墩台,号称“长城第一墩”,以它为依托,这里建起了长城第一墩景区。景区有北门和东门两个入口,我们是从北门进入景区的。

导览图。

一进景区,看到了长城第二墩。长城第二墩是一段残存的城墙和一个土墩,在一条运煤的铁路边上,它向南连接第一墩,向北通向嘉峪关。

“长城第一墩”碑文由已故的西路军将领魏传统少将题写。

长城第一墩,又称讨赖河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也是长城沿线建筑规模最壮观、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关隘。

明代,嘉峪关管辖着“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长城第一墩,是关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设有驿站,配有守兵。

万里长城上,墩台无数,而嘉峪关长城第一墩与河北山海关渤海之滨的“老龙头”遥相呼应,共同构筑起中华长城“龙”的首尾。现在,这座墩台残高约10米,用黄土夯筑而成。  

这里濒临讨赖河谷,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崖险沟深流急,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曾这样描述它的雄险,“嘉峪关,雄险画皆难,墩堡遥遥相互望,长城道道连关山,猿臂也难攀”。

讨赖河,自冰沟口出祁连山,从西南往东北流经茫茫戈壁,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慢慢下切,形成规模宏大的戈壁峡谷奇观,窄处不足一丈,宽处百丈有余,平均谷深60米以上,堪称“戈壁高峡”。第一墩伫立在嘉峪关市唯一地表河流——讨赖河身旁的高崖之上,东临酒泉,西连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连,配上铅云与大风,颇有苍凉且雄浑的气势。

古兵营。

  


  

  

  

“醉卧沙场”雕塑群

  

  

  

  

  天险吊桥通往对岸。


    

对岸是讨赖客栈。

  

长城第一墩历史文化体验馆。

地下谷。体验馆入口。

地道。

其实是洗手间加购物部。

嘉峪关沙盘。

墩,万里长城从嘉兴峪关第一墩到山海关老龙头,中间有成千上百个烽燧墩台,虽然只是孤立的一座一座的小土城,但起到了保卫国家安全的作用。其中几个墩台是现在仍能欣赏到其现貌的烽燧墩台。

“居中墩”。

“野马湾后墩”。

“柳条墩”。

“五墩山墩与永兴后墩”。

尖山墩。

“河口墩”。

“十五里墩”。

烽火台模型。

万里长城第一墩的苍老的岁月表情。

威廉.盖洛一个来自美国的传教士,兼探险家,他于1907年至1908年成了全线考察长城的第一人,1909年,他的著作《中国长城》问世,是第一部外国人关于长城的专著,使长城由鲜为人知——传遍全世界。

玻璃平台的观景台。  

远处的祁连山。

  


嘉峪关关城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关隘,经历了168年(1372-1539年)的时间,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保存完好。

嘉峪关关城景区,以嘉峪关关城为依托,配套建设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仿古集市、西部风情园、休闲度假区、黑山石雕群等,突出长城历史和长城文化,凭借“天下第一雄关”的品牌影响,在嘉峪关文物景区中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

这是景区大门外黑山石雕群。黑山石雕群是一座现代石匠仿刻的石刻群,展示了嘉峪关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黑山石雕群共有七个园区可供参观,分别是名人题词园,古诗词园,纪事园,故事园,游击将军石刻园,魏晋墓砖壁画石刻园,黑山石刻园

《黑山石雕群记》

林则徐塑像。

毛泽东手书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


令牌。


游击将军石刻园 

  

  

  

  

  

  

  

  

  

  

  

  

  

  

九眼泉湖。

故事园。  

  

  

  

名人题词园

邓小平:“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天下第一雄关


古诗词园


黑山岩画简介。

黑山石刻园。






九眼泉湖旁水草丰美,景色宜人,是一个古代屯军养马、戍边防患的好地方。

九眼泉湖简介。

现在的九眼泉湖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九眼泉湖之美,在于它的安静,波澜不惊。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长城历史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原馆在嘉峪关市区,建成于1989年10月。新馆坐落在嘉峪关文物景区,建成于2003年5月1日,占地面积4523.3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99平方米。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主体建筑外形呈烽火台式,恰似烽燧相望,长城相连。左侧是独角兽,右侧是驿者。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的入口处,以半身雕像的形式,向两位古人致敬。一位是大将军冯胜,建造嘉峪关关城的决策者。另一位是大国工匠易开占,“定城砖”传说的主人公。据说在修建关城时,经易开占的运算,需用砖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有人不信,偷偷藏了一块,没想到工程收尾时偏偏少了一块砖。这块砖后来被放在了关城“会极”门可望而不可及的檐台上,以资纪念。

平面布置图。

博物馆从“中华之魂”的角度,切入主题,抖擞长城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展厅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纵横万里 雄峙千年”看长城历史的沿革。第二单元“铁马金戈 边塞烽烟”观战火纷飞的年代。第三单元“长城落日 丝路花雨”呈对外交流的局面。第四单元“北漠尘清 山河形胜”展嘉峪关的变迁。

序厅。

这油画“长城万里图”以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将中国东部长城、中部长城和西部长城的主要景观浓缩于画卷之中。

中国历代长城略图。

全国各地长城遗址分类汇聚。

山海关。

甘肃临兆县秦长城。

河北徐水雁南长城。

山西偏关长城。

北京慕田峪长城。

内蒙额济纳旗黑长城。

甘肃山丹金山子长城。

甘肃敦煌小方盘长城。

甘肃金塔地湾城长城。

十营庄子-野马湾堡长城。

嘉峪关悬臂长城。

嘉峪关讨赖河长城。

嘉峪关境内长城。


部份古长城实物布置。

嘉峪关城沙盘。

铜浮雕及防守兵器。

长城戌守。




封签。

烽燧及墙台。

不到长城非好汉。

组雕:西出阳关,春风玉门。

冯胜。

群雕。

  

地下一层。上面一地上一层的油画。

铜车马仪仗俑。

木辂车是清代民间客货两用马车。  

画像砖。

  

展柜局部。

古丝绸制品。

画。

棺板画。

棺材板内侧绘有“人首蛇身”,即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伏羲女娲图。

铜权及王沾印信。

林则徐。

左宗棠。

驿者及军令。

工艺品。

十八般武器。

西夏文集款单。

铜独角兽。

毛泽东手写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

这棵形如伞盖的杨树,已生长了130多年,是陕甘总督晚清儒将左宗棠种植,故名“左公杨”。1871年沙俄侵占了新疆伊犁地区,清政府派遣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开通“甘新泽运大道”,沿途栽植杨柳,连续数千里,有诗赞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嘉峪关关城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

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关隘,经历了168年(1372-1539年)的时间,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保存完好。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嘉峪关东闸门是进出关城的主要通道。东闸门门洞高4.2米,宽3.8米,深10.6米,用石条和砖垒砌而成。墙壁上嵌有36根方木支柱,门顶搭有方木棚架,门上建有闸门楼,红漆明柱,顶盖灰瓦,为硬山顶式建筑。1981年对东闸门进行维修时,更换了立柱,门楼上《天下雄关》四个金色大字。东闸门是嘉峪关门楼中唯一建有木柱的建筑,在当时起城门的作用,晨开酉(最迟晚上7点)闭。

进入东闸门,便是外城,路右边有好几幅巨型壁画。

“北漠平沙”

碑廊是一座仿古建筑,陈列着历代题咏嘉峪关的诗词碑刻。

碑廊前面的亭内有碑《嘉峪关记》。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州总兵李廷臣视察防务至嘉峪关,见关势雄伟,便写下了“天下雄关”四字,后来镌刻成碑。碑高3米、宽85厘米。“天下雄关”四字,每字高59厘米、宽45厘米。右上刻一行小字“嘉庆十四年肃州总兵李廷臣书”。

后面是一排石碑。  

  

  

昔日的外城,门庭若市,繁华异常,有街道、驿站、商号、店铺、车马店、庙宇等,如今的外城,一片空旷,只在西面留下有文昌阁、关帝庙和戏台。

这座建筑是文昌阁,也称文昌殿,原为明代建筑,清道光二年(1822)重修,为两层两檐歇山式顶,上悬“文昌殿”、“威宣中外”、“神威远播”匾。楼的四周装有精雕窗花,楼外有回廊,二楼外四周有古式山水画80多幅。

  




文昌阁后面,是关帝庙。

  

关帝庙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是明清时期河西地区最大、最负盛名的关帝庙。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配殿两座,窗庭两座,牌楼一座。殿内各墙壁上,绘有三国故事彩画。现在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仅有一座牌楼,其余均为1998年重建。


  

  

关帝庙对面的这座戏台,坐南向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重修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面积114平方米,上部装着木格顶棚,绘有八卦图案,中间的屏风上画有八仙过海图,两边绘着道家供奉的神仙。戏台两侧的砖砌屏风上,刻着一幅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横批:“篆正乾坤”。

戏台左前方,便是内城入口——朝宗门。朝宗门,因门额刻“朝宗”二字而得名,含义为“效忠朝廷,忠于君主”。

朝宗门两边是城墙和角楼。嘉峪关长城属于就地取材的黄土砖土坯逐层夯筑结构,就地取材的黄土加麦草最后用糯米小米汁和浆搅拌

走进朝宗门,便是进到了东瓮城。东瓮城劈门(朝宗门)南向,不与通往内城的东西向的光化门直通,使得关城道路迂回,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敌人进到瓮城,进无可进,退无可退,正是“请君入瓮”之后被“瓮中捉鳖”。

瓮城西侧,有光化门,因门额刻“光化门”三字得名,意指紫气东升,光华普照。左题款“知直隶肃州涂跃龙立”,右款题“乾隆岁次辛亥(1791)孟夏月吉旦”。


门洞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券式结构,基础为条石,门道长22.69米,宽4.19米,高6.46米,用大小不一的条石铺设。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铁钉黑漆双扇门。站在光化门的入口处,有“门中楼”的景象奇观,展现了古代建筑者们的劳动智慧。进入光化门,就真正进到内城了。

  

瓮城的一个角落有一块大石头“击石燕鸣”。相传这里住着一对非常恩爱的燕子,每日形影不离。一天,燕子双双出去觅食,傍晚城门快要关闭时,雌燕先飞入城中,雄燕却被关闭的城门撞死了。雌燕非常悲痛,终日悲哀鸣叫不停而死去,从此这里就发出“啾啾”的燕鸣之声。于是人们在出关时都会来这里敲击墙壁,要是能听到“啾啾”的燕鸣声,则表示此次出行能平安回来。将军在出征打仗时,他的家人也会击墙问卦,祈祷将军能平安归来。现在为了保护文物,不允许再敲击墙体,便在这里安放了这块石头,敲击它,仍然能听到同样的声音。

内城之内,有一座两院三厅建筑,它是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游击是官衔名称,相当于武官三品,这里是当时最高军事长官居住和办公场所。

在城楼上俯瞰游击将军府。

游击将军府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代,占地一千平方米。前院有门厅三间,东西厢房各五间,为衙门府。

匾额:“游击将军府”和“天地正气”。  

大门两侧墙壁是简介。

  

前院。

东耳房。

  

西耳房。

  

中堂(议事厅)是游击将军的办公场所。楹联:“金声动地战旗猎猎映大漠,铁垒悬月轻骑得得出长城”

这组蜡像中的游击将军叫芮宁,他身披铠甲,在作战沙盘前捏须思考,神情刚毅凝重。芮宁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是肃州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任嘉峪关游击将军。当年九月,吐鲁番酋长满速儿入侵肃州,芮宁率军与满速儿交战于今嘉峪关文殊镇冯家沟一带,大战一天,不幸中箭身亡。

穿过中厅(过厅)是后院。

后院呈四合院形,有房屋11间。

后院东厢房。

  

  

  

  

书堂(东厢房)

  

  

  

  

武堂(西厢房)。楹联:“烟尘剑戈弛沙场,风雨旌旗在雄关”。

  

  

  

  

后院西厢房。

  

  

这是后院后堂。

正房。

书房。

是游击将军与夫人的卧室。

内城非常宽阔,除游击将军府外,空旷地带仿建有一些军营和演武场。据史料记载,当时驻城的士兵约有两千多人,都住在内城之中,城外则有四千多名屯兵。

演武场上,陈列着几架大炮。在明朝时,火炮已广泛应用,曾有“河西火气雄甲全国”之称。

顺着光化门北侧的墙根,可登城墙。这是登城墙的楼梯和马道。这个楼梯,是后来为了方便游人才修筑的,旁边用青砖砌成的坡道被称为马道,因将士骑马上城而得名。马道宽3米,长22米,紧贴城墙,呈23度通达墙顶。它的主要功能是往上运送兵力、运输粮草和武器。敌兵攻城时,还可将滚木、擂石、滑车等武器顺势推下,重创敌兵。

登上城墙,就看到光化楼。光化楼,又称东楼,楼下即为光化门。该楼为明正德元年(1506)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修,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楼高17米,底层面宽五间,进深四间,一二层楼外有回廊,楼内有木制台阶楼梯可供攀登,上悬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天下第一雄关”匾。

与光化楼同在一条中轴线上的,还有柔远楼、嘉峪关楼,这三座关楼都使用了大量黄色,黄色被视为尊贵之色,由此可见明王朝对嘉峪关关城的重视。

站在城墙之上,俯瞰内城,游击将军府和演武场一览无余。

再看东瓮城,其建构形式也是更加清晰。

这是朝宗门上方的朝宗门楼,坐北向南,南北长5.3米,东西长4.56米,高5.87米,为悬山顶前出廊结构,城墙通道从门楼内穿过。

内城四隅的角台上,分别建有一座角楼。角楼又称戌楼,是守城士卒放哨的地方。角楼为二层单间式,用砖砌成,楼高5.4米,楼顶无脊,建有平台,平台上周设有垛口,形如碉堡,其中一面有砖砌拱券小门,另三面开窗。楼内有一木梯,可登上平台。 

在内城南北城墙的中间位置,又各建有一座敌楼。敌楼是出于城墙外侧的建筑,具有军事防御和进攻作用,也是士兵在城墙上巡逻时休息和放置兵器的设施。这是南敌楼,建于1506年,为一层三间,面积38.2平方米。

这座跟光化楼一样的城楼叫柔远楼,又称西楼,楼下为柔远门。建筑色彩庄重,美观大方,雄踞西陲,俯视天下。

 这是柔远门,门额左题款“直隶肃州高台县知县和龄承修”,又题款“乾隆五十六年季夏”。柔远门,取“怀柔致远以安边陲”之意,意思是对待边疆的少数民族不要一味地使用武力,而更多的是用怀柔的政策去安抚他们。柔远门门洞形制跟光化门一样,只是门道比光化门还长约1.5米。


穿过柔远门,便进入西瓮城。西翁城的作用与东翁城一样。西瓮城劈门南向,不与柔远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

西瓮城向南劈一门,叫做会极门,取自韩非子“其智深则其会远,其会远众人莫能见其所极”,意即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会极门上,有会极门楼,坐北向南,因会极门而得名,门楼为悬山顶前出廊结构,城墙通道从门楼前廊下穿过,南北长2.58米,东西长3.78米,高4.67米。

西瓮城外,建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罗城与内城的区别在于,罗城的垛墙垛口相对比较密,马道也比内城宽。罗城是关城的第一道防线口,如果第一道防线口被攻克,里面的防御再完备也有可能被攻破,所以罗城的建筑全部用青砖砌成并用石条砌成地基,驻兵也比内城的多。

嘉峪关门洞也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券式结构,基础砌三层条石,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钉黑漆双扇门。门道长25米,宽4米2,高6米3,用大小不一的条石铺设,数百年来留下了深深的车辙。

嘉峪关门之上,建有嘉峪关楼,形制与光化楼、柔远楼一致,上悬乾隆亲笔题写的“嘉峪关”匾。嘉峪关楼原修于1495年,后毁于1931年的一场战乱之中。现在看到的是1987年仿原样重修的。

这才是嘉峪关关城的正门,门额刻有“嘉峪关”三个字。  

走出嘉峪关门,西望便是一望无垠的戈壁和远方白雪皑皑的祁连山。

不到长城非好汉。

走出嘉峪关门,西望便是一望无垠的戈壁和远方白雪皑皑的祁连山。

过去在关门之外,还有外壕墙、外壕、绊马坑、月牙城、壕墙和护城沟,敌人要想攻进关门,首先得冲破这重重陷阱和阻碍。而敌人若想攻进城内,还得逐道攻破嘉峪关门、会极门、柔远门、光化门、朝宗门、东闸门等六道大关口。如此复杂的防御系统,如此坚固的城池,全国罕有,不能不让人望关兴叹。过去在关门之外,还有外壕墙、外壕、绊马坑、月牙城、壕墙和护城沟,敌人要想攻进关门,首先得冲破这重重陷阱和阻碍。而敌人若想攻进城内,还得逐道攻破嘉峪关门、会极门、柔远门、光化门、朝宗门、东闸门等六道大关口。如此复杂的防御系统,如此坚固的城池,全国罕有,不能不让人望关兴叹。

据介绍,嘉峪关关城,除部分经过修缮外,有80%是原样。之所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一是这里的气候极度干燥,为关城的保存提供了天时和地利;二是关城的建筑选料为关城的保护提供了保障,筑城用土都取自黑山的粘土,在筛选和制作中都经过了严格的程序;三是验收标准也非常苛刻。据说,当时验收墙体是否合格有一个标准是,在一定射程内以箭射墙,若箭射入墙中,就要推倒重修,并且要达到锄不能入,也就是连锄头都挖不进去,若验收不合格,连监工都要被斩头。

不愧是天下雄关!

这里也有一座碑亭,里面立着“天下雄关”碑。

果园-新城魏晋墓群是国务院2001年公布的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魏晋砖壁画墓是果园-新城魏晋墓群的一部分,位于嘉峪关市区东约18公里的新城镇,在近13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分布着魏晋时期的古墓葬一千余座,素有“地下画廊”之称,1972年-1979年期间,先后发掘了18座墓葬,其中9座为画像砖墓,9座为素砖墓,其中五号墓于1973年5月整体搬迁到甘肃省博物馆,

  

  

  

  

  

  

  

  

  

  

  

  

  

  

今天是最辛苦的一天,这里天黑也晚,整整花了十小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