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夫妻变成“姐妹”,她的爱却一辈子未曾改变

 LicorneUnique 2021-12-10

点击“LicorneUnique”关注我们并点亮文末的“在看”,

第一时间获取小鹿最新的推文和资讯


hello,我是CCis。

"I believe that I am a woman, inside."

"And I believe it too."

“我觉得自己是个女人,内心深处。”

“我也这么认为。”

格尔达坚定地握住艾纳……不,应该是莉莉的手。
她知道自己即将面对什么。


眼前人身体里的“艾纳·韦格纳”正在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年轻漂亮的“莉莉·易北”。关于艾纳的一切都将被抛弃,只有格尔达会记得他在这世上的点点滴滴。


当洁白光滑的布料滑过莉莉的身体,捧着花的“她”笑得是那样甜美,举手投足之间优雅流泻一地。她怎么会意识不到,她眼前的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人呢?

毕竟,没有人比她更懂女人。


01. 含 苞 待 放


格尔达第一次遇到艾纳·韦格纳,这个腼腆沉静的风景画家正在对着一幅单调枯燥的风景画苦思冥想。她自己则擅长画人物,观察捕捉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表情,揣摩他们的心境,这让她有一种“掌控者”的快感。

格尔达·戈特利布(1886-1940),肖像画家、时尚插画家。


然而当青年从他那幅落日余晖的枯树泥沼中抬起头,她看到了他湖水般的眼底一抹不易觉察的艳丽。那一刻视线相交,犹如初升的太阳照亮沉静湖面的那一霎,世界变得波光粼粼,光芒万丈,彼此心间都荡起了涟漪。

艾纳·韦格纳(1882-1931),丹麦小有名气的风景画家。


同为丹麦皇家美术学院进修的高材生,二人的艺术领域并不相同,格尔达喜欢精致和美丽的东西,也从不掩饰自己对时尚的理解和对美的展示。她只在乎用最美的观感展示女性的魅力。

她在他眼中看到了广阔的温柔,他在她眼中看到了耀眼的自信,好似都在对方身上找到了自己追求的东西。


格尔达在选题上要求精致,作品大多以人物为主,像这样的静物作品在她的艺术生涯中是非常罕见的。


她主动大胆地出击,让第一次见她的艾纳就红了脸。她约他外出,向他告白,在冬日弥漫的咖啡香气中主动和他接吻。她享受在生活和感情占据主导地位,更喜欢艾纳用绅士柔情包容自己的张扬个性。

1904年,格尔达和艾纳步入婚姻的殿堂,优雅自信的格尔达时常陪伴内向的艾纳出入各种社交场合,形影不离、心照不宣。


当艾纳的风景画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受欢迎的时候,格尔达画中人物如“文艺复兴”一般刀削的面部特征,和大胆直白的对观者的凝视却让当地保守的艺术圈非议。

画中女人眼睛半阂,似肃穆的凝视,又似放空的游离,毫不回避地直视观者的注视,在当时的丹麦引发了争论。/《艾伦·冯·科尔的肖像》(1906)


别人问她为什么不选择她丈夫所画的那种更受欢迎的题材?她笑而不语。

19年前,她在一个保守的有着胡格诺派血统的家庭出生,从丹麦小镇哈默莱乌到哥本哈根,她热爱大城市给她的物质满足和创作灵感。

在对人的描绘中,格尔达从“文艺复兴”的调性中进一步发掘女性的柔美,但面部特征始终保持着那种刀削般的精致感。


比起艾纳笔下的雪景和乡镇,她更欣赏他的认真和为了调一片雪的颜色苦思冥想的样子。她欣赏艾纳的画就像在欣赏艾纳本人,她观察艾纳就像是观察一个绘画对象。

她经常会拿丈夫练习人物速写,描绘他的每一个动作神态。


1908年的一天,格尔达的女模特临时有事无法赴约,开玩笑地提议让艾纳先替她穿上女装救场。艾纳穿上了白色的丝袜,抱着轻薄的纱裙,尴尬又别扭地在展台上摆出了僵硬的姿势。


这幅作品本是格尔达为芭蕾舞演员乌拉·鲍尔森在1928年绘制的肖像画,电影《丹麦女孩》改编设定这是格尔达第一次以“莉莉”为原型作的画。


直觉却告诉格尔达,艾纳将会是一位很适合她的模特。只是这时的她还不知道,她和艾纳的一生都将被这一天改变。


02. “作 茧 自 缚”


格尔达不可思议地描绘着眼前的人,她看到艾纳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一点点放松下来。他的青涩和柔美被包裹在雪白的裙摆中,竟比她寻常画的女模特还风情万种。

格尔达笔下的莉莉有着饱满的嘴唇、

迷离的杏眼和忧郁的脸庞。穿着时尚,

不受拘束,自由地展现自我。

这次奇异的体验让格尔达和艾纳仿佛都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格尔达开始时不时地让艾纳顶替未到场的女模特来摆姿势。她亲手为他上妆,调整假发和服饰造型。

《最可爱的朋友》(1915)

这期间,她的朋友安娜来到工作室的时候刚好看到艾纳在为她做模特,她亲切又有几分揶揄地称呼艾纳为“莉莉”。

“莉莉”的诞生。

“莉莉”的诞生让二人产生了恶作剧的念头,格尔达带着身穿女装的艾纳大方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并介绍他为艾纳的远方表妹“莉莉”。不久后,人们开始传言格尔达的女性肖像画的模特实际是她的丈夫,小有名声的艾纳一时成为了众矢之的。

经过伪装的艾纳在宴会上似乎比原来的他更能放开自我。但这种对性别概念的玩弄无疑是当时的丹麦无法接受的。

另一方面,格尔达在丹麦原本就因画作遭受非议没有市场。为了保护艾纳的名声不被进一步诋毁,也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格尔达提议二人前往巴黎。

格尔达作品中体现着她对巴黎轻浮和华丽的印象。

1912年,格尔达和艾纳在巴黎定居,这里的开放自由和颓废轻浮容纳了他们极具争议的背景。

夫妻二人沉浸在当时流行的波西米亚生活方式中,结识了许多艺术家、舞者和活跃在巴黎社交圈的人物。

烟、酒、牌是充满男性特征的元素,在她的画作中也成为了女性魅力的配角,让女性在社交方式上充满了自主性。/格尔达的自画像

“一旦一个人到了巴黎,他就无法想象其他地方的生活。虽然我也喜欢意大利,但当我回到巴黎并闻到它的味道时,我很高兴。”

——格尔达·韦格纳

在巴黎的影响下,格尔达笔下充满“挑衅”又不失优雅的女性形象穿上了当地时尚,而她的作品也在巴黎大受欢迎,很快就成为了时尚界出版物的新宠。

1914年,格尔达为法国时尚杂志“Journal des Dames et des Modes”创作的时尚插画。

《巴黎人》、《Vogue》、《Fantasio》、《La Vie Parisienne》等多家大杂志社都请她画插画。她画的角色大胆时尚、俏皮可爱,深得巴黎当下女性读者的喜爱。一战期间,她用富有故事情节的画面和天马行空的联想,结合梦幻细腻的笔触,为巴黎发声。

格尔达为“La Vie Parisienne”杂志画的插图反映了20世纪初人们不断变化的兴趣和价值观。

随着事业走上正轨,格尔达过上了自己想要的时尚高雅的生活,而他的丈夫也开始渐渐地从她的私人模特,变成一位优雅健谈的社交名媛——“莉莉女士”。

在格尔达的笔下,莉莉精致的妆容和华美的服饰珠宝融为一体,美的本性浑然天成。她若即若离的感觉和慵懒迷离的眼神也充满了对观者的挑衅,跳出了传统艺术中的女性形象,是一种赤裸的自我天性的释放。

《绿羽毛扇与莉莉·易北》(1920)

二人尽情享受着巴黎的浪漫,然而格尔达却没注意到,丈夫有多久没有穿过男装及拿起画笔了。直到有一次,她亲眼目睹了艾纳和其他男人暧昧的互动,才忽然意识到——事情正在脱离他们的掌控。

“时间紧迫,艾纳·韦格纳正逐渐远去,而只有格尔达会记得他在这世上的点点滴滴。”

03. 破 茧 成 蝶

从将“莉莉”的画作公之于众开始,格尔达就没有想过后悔。她在“莉莉”身上看见的美,是一种呼之欲出的能量,仿佛破茧成蝶那一刻挣脱而出绽放的绚烂。她仿佛看到了自己。

格尔达自画像。/《前酒》(1928)


当时即便在巴黎,一个女性想要取得成功,都会下意识地沿用一些男性化的视角,仿佛这能让她们看起来更加强大。但格尔达却摒弃这种视角,转而拥抱化妆和时尚等被视为“传统女性化”的东西。正因如此,格尔达的画作引发了剧烈反响。

“女人要发挥女人的本能和气质,发挥她的女性魅力,以女人味赢得与男人的竞争——永远不要试图模仿男人。”

——格尔达·韦格纳


她的作品中毫不畏惧地强调了角色极致的女性魅力,又赋予她们生动感性的性格。/《两个戴着帽子风情万种的女人》(1925)


格尔达的绘画对象也往往是作为有意识的主体而不是物体,丈夫所化身的“莉莉”,恰恰就是她的缪斯。而“莉莉”这个角色,也成为了她在挑战女性角色上的巅峰。

她描绘莉莉时运用的清凉的短发和狭长的媚眼成为了她在时尚杂志中的经典风格,为当时的女性风尚提供了新思路。/《红心女王》(1928)


格尔达在1927年为丹麦杂志“Vore Damer”绘制的封面,画风延续了她给莉莉的画作中的人物面部特征。


以“莉莉”为原型,她结合了古典人体艺术和现代审美来描绘女性身体富有的美好线条。这种有意识的袒露和性感预设的观者都是女性自己,旨在唤起她们对自己性别的认同感。

上图中间正在嗅花的就是“莉莉”。


随着越来越多以“莉莉”为原型催生的,极具革命性思想的作品出来后,格尔达成为了巴黎最受欢迎的肖像画和插画画家之一,1925年更是在巴黎世博会上一举拿下了两枚金牌和一枚铜牌,风光无限。

“嘉年华”主题封面 / 杂志《Morten Pors》(1925)


然而,风光的背后,是无人知晓的苦楚。她从来没想到她的丈夫会以这样的方式渐渐离她远去,而这份苦楚如今都没有人可以听她诉说。

由于“莉莉”不再作画,家中的经济开销变成格尔达一人承担,生活上的琐事离不开她的打理,但精神上的孤独更犹如浪潮一般涌向她。


而艾纳也在承受精神上的巨大痛苦。他对妻子感到惭愧,憎恨自己的无能,也懊恼无法掌控“莉莉”的举动,但最重要的是——他无法控制自己想要真正变成“莉莉”的冲动。他梦想与格尔达笔下的“她”融合在一起。


不忍看见爱人承受痛苦,格尔达托朋友找到了一家愿意帮助艾纳的医院,治疗的结果是要将艾纳彻底转变成“莉莉”——这一次依然是格尔达主动,她要主动放下艾纳,放“她”自由。

“再见了,我最爱的艾纳。”下一次再见,你就是莉莉了。


04. 开 到 荼 蘼


在格尔达的支持下,莉莉鼓起勇气接受了他第一次手术,这也是已知人类历史上第一例变性手术。手术很成功,她从此正式改名为莉莉·易北。可因为丹麦法律不承认女性之间的婚姻,1930年格尔达和艾纳的婚姻被宣布无效。

短短两年内,莉莉接受了四场手术。迫切希望完整地以一个女性的身份生活、结婚、生子。

不曾想,仅仅在获得新生14个月之后的1931年,莉莉就在一次手术中感染并发症不治。

莉莉临终前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14个月的时间并不长,但在我看来,它们就像一个完整而幸福的人生。”

格尔达悲痛欲绝。莉莉的离去仿佛就是她人生的分割线。她是那样爱美的人,而如今,莉莉最终以最美的姿态留在了她的画里,但也永远离开了她的身边。

“请不要为我担心,我没有溺死在那片沼泽里。我在你的画里,成为了真正的自己。”

——莉莉·易北

格尔达于1922年绘制的《通往阿纳卡普里的路上》记录了二人前往意大利的旅程。画中格尔达和莉莉站在壮丽的月光下,高大的莉莉转过头,直视观众,以保护者的姿态深情地抱着格尔达的肩膀。

《通往阿纳卡普里的路上》(1922)

格尔达的手里拿着一个苹果,如梦似幻地望向前方。二人戴着成对的戒指,画面独特的“文艺复兴”气息让二人仿佛脱离了时空,陷入了永恒。

格尔达始终坚信,女性自身的魅力和气质就是她的力量,她在莉莉身上就看到了那种力量,也看到了自己。莉莉离去,而这种力量不应该消散,莉莉的美也值得让全世界的人知道。

从那以后,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好似有莉莉的影子。她用最曼妙的珠宝、纱裙、鲜花装点,勾勒出伊甸园般如梦似幻的场景。

经济不稳定和没有子嗣、孤身一人的苦闷生活让她曾借助酒精,但她从未放弃她作品里的纯净和美好。/《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谦卑》(1936)

1931年,格尔达嫁给了意大利军官兼外交官费尔南多·波尔塔少校,并随他移居摩洛哥。可惜遇人不淑,短短几年内,波尔塔就败光了格尔达所有的身家财产。这段婚姻持续了5年以格尔达提出离婚告终。

两年后,格尔达回到丹麦。然而装饰主义的浪漫意境已被新潮流替代。1939年她举办了最后一场展览,一年后纳粹德国入侵丹麦的不久后,她在腓特烈斯堡去世,只有当地报纸上印了一小篇讣告。


晚年的格尔达尽管生活贫困潦倒,但只要外出公共场合,她依然画着最精致的妆容,穿着搭配得体。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莉莉的致敬。

格尔达和艾纳/莉莉本人。


2015年,根据二人事迹改编的影片《丹麦女孩》一举拿下了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女配角,并获最佳男主角、艺术指导、服装设计提名,莉莉的故事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电影改编自基于莉莉半自传撰写的同名小说。在电影中,饰演格尔达的是演员艾丽西亚·维坎德,饰演莉莉的是埃迪·雷德梅尼。


莉莉在影片中大放异彩,而她身旁的格尔达,则是他变成“莉莉”的首要推力和坚实后盾。观众感动于格尔达伟大的成全,和他们之间超脱了爱情、亲情、友情的那种感情,但往往也忽略了属于格尔达自身的故事和成就。

格尔达笔下的她和莉莉。/《卡普里空气》(1920s)


2016年,哥本哈根博物馆举办了这位女艺术家的大型个人特别展,纪念丹麦妇女获得选举权100周年;随后,她的艺术巡回展在世界各地展出。

“格尔达是一位先驱,他在巴黎艺术界度过了二十年的时间,并彻底改变了女性在艺术中的形象。”

——艺术史学家卡尔伯格


在她留下的每一幅美轮美奂的画作中,都包含了她对莉莉永恒的爱,和对女性最美好的赞赏和祝愿。


小编 | CCis
收集资料整理报道

不可错过的精彩好文推荐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请多点“在看”才能不错过小鹿的推送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