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创性在于特殊的处理——谈李剑晨《家园一隅》的题材与加工

 教授的拐杖 2021-12-11

独创性在于特殊的处理

——谈《家园一隅》的题材与加工

画家:李剑晨

作者:吴国亭

Image

  常听到一些青年朋友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画的,有些题材不知被别人画过多少次了,再去画,重复人家的老一套,没有新鲜感。这话看怎么对待。如果从内容到形式都模仿别人,面目相似,当然会有“似曾相识”的毛病。如果题材内容是老的,而有自己特殊的艺术处理,就会有新鲜感,也完全可以成为优秀的艺术作品。

  打个有趣的比方:我们小时候玩万花筒,一转动,出现一个全然不同的新花样,新世界,而且永远也不会重复。当然艺术创作不是玩万花筒,但有相似之处,使之不重复的关键,就是要不停地变换艺术手法。同样的题材,别人那样画,你这样画;同样的题材,你今天这样处理,明天你那样处理,让它“面目各异”,就会令人眼目一新,有新鲜之感。

  这张《家园一隅》不是极寻常的内容吗?而且不知被多少画家表现过,可是面对这一作品,你能说没有新鲜感吗?你见过相似的作品吗?鲜红的鸡冠,雪白的颈背,墨黑的胸,腹、尾,对比多么强烈夺目!这还不够,白羽毛后面再以深浅不一的灰色调映衬,雄鸡显得越发突出。全幅画把最俨烈的色彩色调的对比放在雄鸡身上,其余的陪衬景物皆减弱调子的对比度和色彩的知觉度,多用“脏”、“灰”的中间色,作为铺垫。

  木栅栏的画法摆脱了传统写意画的大笔没骨法老程式,而用勾勒法。木栅是相当难处理的,与画面平行的一大块平面搞得不好会闷实乏味,而作者的处理是十分高妙的。

  首先,木栅的造型有高低、疏密、正斜的变化,就不致规则平板了;

  其次,木栅的地脚也是不好办的,画出来不好看,也难以发挥笔情墨趣,而用花叶掩盖,则两全齐美;

  其三,为力避平板,用一丛月季花遮挡,并以深灰叶衬托,白花和赭灰木栏在层次和色彩上都交代清楚了;其四,罩染木栅色彩左实右虚;其五,木栅左上方爬满枯枝败叶,挡住了木栅单调的上端,同时其错综复杂纵横疏密以及粗粗细细的交织,不仅给笔墨的表现创造了条件,也给画面带来了生机。

  分析了这张画的处理,使我联想起散文作家秦牧在《艺海拾贝》里讲的一段话:“我常常这样想:为什么艺术独创性是无穷无尽的呢?为什么优秀的艺术创作,不管表现的是多么寻常的题材,却总是令人有那么强烈的新鲜感呢?

  最后想到了这么一点道理——中外古今可以学习的艺术方法,是十分广泛的;每一种事物,除了一般性之外都有特殊性;每一个艺术家,又都有各自的素养和个性;历史的发展,又是变动不停的:把这一切因素高度配合起来,创造性怎么能够是有止境的呢!”

  “一个棋盘上的十几粒棋子,摆来摆去尚且可以出现变幻无穷的棋局,何况这么丰富的世界万物,这么丰富的艺术宝藏,这样丰富的人的个性;这一切互相配合起来,出现的花样不是应该使任何数学家都穷于计算的吗!”

  说得多么有道理,即使是极普通的画材,也能产生新鲜感,其原因是作画人的感受、技法、风格、个性、学养、审美观和处理手法都不相同,只要“有自己的东西”,有特殊的处理,便会有无限广阔的创造天地,不一定非要去画奇花异草才有新鲜感,才有创造性。

Image

<当代写意花鸟画佳作赏析>

编著:吴国亭

吴国亭《当代写意花鸟画佳作赏析》

目录

1、一首赞美生命的小诗——小议 徐元清《生命》的哲理命题

2、取材异域自出心裁——面对王晋元《鸟之乡》的思考

3、博采众长精美动人——鲁风《风含翠筿》观后

4、多样统一相得益彰——谈潘天寿《雁荡山花》的画面组织

5、丰繁的美——析方济众《沙鸟聚相亲》的艺术处理

6、笔笔有法度 处处合规律——贾宝珉《朝露》的艺术美

7、有理有气有趣——读 林英仪《秋菊》与《佛手》

8写意画不是随意画——欣赏《渔阳朝露》

9老题材 新效果——揭示 鲁风《红梅》的精奥

10、紊乱中有法理 放纵中求控制——赞 徐源绍《紫藤八哥》的造诣

11色彩墨韵摄人魂——彭培泉《芳魂》的特殊处理和特殊技法

12言少意足 韵味无穷——张岳健 简练的《花间试晓风》

13、实处相参 虚处浑融——我是怎样画《晚秋》的

14、技艺精湛 雅俗共赏——迟明和他的《鱼乐图》

15、一杯水与一担水——从 孙其峰《双栖图》谈到作者孙其峰的治艺

16、荷塘景色之外——赵怀禹《甘霖》的藏与露手法及其作者简介

17、粉装玉琢,美哉!——宋雨桂的幽美《舞月》

18、意在象中——方楚雄 谈《故乡水》的构思

19、宝贵的一点翠色——徐源绍 融花鸟于山水的《幽溪山雀》

20、精心见妍丽——分析 郭怡孮《文殊兰》的笔墨组织

21、酣沉新颖 以形传神——漫谈 孙鸣邨《长白秋声》的刻意经营

22、野趣流溢的无声诗——吴永康《池趣》中的乡情

23、美在于整体的多样性——鲁风《雨霁》的摞迭法解析

24醇朴的墨色无声的音乐——赏 王培东《秋之曲》

25出偏师与不齐之觚——小议 高冠华《寒塘一角》的构图

26、题材新 手法新 构图新——读 姜舟《雪桃》随想

27、旧貌变新颜——评 李亚《春色》的内容与形式

28色彩就是力量——观 张少武《春花双侣》小札

29、寓法度于变化之中 ——张世简《牵牛花》的章法分析

30、不要忽视次要的部分——赵怀禹《春在枝头》的树枝处理

31、到生活中寻找创新的契机——于希宁《艳阳天》前的絮语

32、节奏自然 境界完美——从 王晋元《雨后》看绘画的节奏

33、几树梨开春雪后,一湾鱼戏水中天——平治《水中天》欣赏记

34、统调的美感——简谈 陈明《玉兰鹦鹉》的色调

35、技精理明 开径自行——看 王晋元《芳林情》的启示

36、意在笔先 心手相印——黄葆芳《孤山红梅》赞

37、薰风习习 花气袭人——彭培泉《薫风》的新意

38、娟秀与严整的结合——析 赵宁安《初晴》的艺术美

吴国亭画作赏析

Image

编后缀语
几年前,我就考虑编写一本符合读者口味的书。这本书融技法、画论、美学和作品为一炉,体例比较自由,对照精美的图画,作技法介绍、理论探讨和美学原理的阐释,这于学画的或爱画的,搞创作的或理论研究的,专业的或业余的,都可从中各得其所,或赏画,或析文,或以之作临本,或作教材,均可广泛运用,对推动、发展写意花鸟画,对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可能会有裨益。我的动议得到花鸟画界和出版界的热情支持,于是便着手组稿,遴选,撰文,编辑,征询专家意见,经过半年之久,现已将此书初步完成了。

编写这本赏析,是遵循以质量定取舍的原则的,不看知名度,也不论与编者的亲疏。编者深知,名气的大小与“天时、地利、人和”等“运气”有关。为名家”锦上添花”本不是我的事;若以亲疏定取舍,有拉小圈子之嫌,遭人唾骂,我也不会干。况且书中几十名作者星散全国各地,我与他们绝大多数同志从未谋面,素昧平生。只能本着,我也愿意本着:在艺术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让作品的艺术效果说话,对作者,对读者、对艺术、对社会都要负责。我相信,我的态度读者从入选作品的质量上是看得出来的。

要说质量,除了我本人的几幅不能算作佳作外,书内汇集的全国名家高手作品五十余帧,可说件件是精萃之作。作者中,有名扬四海的画坛巨擘,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后起之秀,更多的则是有实力的中年画家。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一个不漏地把全国优秀画家的精品都收集到,有些同志的佳作未能入选,是很遗憾时,只有留待以后再版时作补充调整了。就入选的作品来看,可谓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不敢说当代全国最好的画都在这里了,但这里的画确能代表当今国内写意花鸟画的最高水平。

尽管选画时尽可能的客观公允,但难免掺有编者的观点与偏爱,尚还有些有影响的画家作品未选入,那是因为大家对他们的作品太熟悉之故,再重复,似没有必要。我之所以着重于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中年画家,因觉得他们很多人有功底,路子正,有创见,有潜力,肩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艺术使命,终年朝乾夕惕地砚田耕耘,名气可不怎么大,而他们恰是我国画坛的中流砥柱。借出书的机会宣传他们的成就,支持他们的事业,为他们作讲解员工作,我是非常乐意的。我想广大的读者也一定会赞同我的作法吧!

前面提到,因对许多作者不熟悉,撰文时只能侧重对作品的直接分析,采取望“画”生义的办法,就画论画,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很少旁及作者其它方面的介绍。入选的作品,几经筛选,斟酌至再,环肥燕瘦,各擅其胜,“浓妆淡抹总相宜”,若有缺点,只不过是大醇小疵的问题,瑕不掩瑜,故论析时只作肯定,未提缺点,我想若有“不相宜”之处,则留给有眼力的读者去品评吧!
限于我的水平与能力,绠短汲深,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作者、读者指正。
最后,向为热心提供作品的各位画家、乐于为本书写序的严摩罕教授和付研究员单人耘先生以及一心为读者着想而支持出版此书的江苏美术出版社的同志们一并致以深切的谢忱。

编著(吴国亭) 198810月14日于南京

Image

关于瘦金体学习,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和沟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