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无为”境界有多高?不破7层障碍,我们压根够不着

 渐华 2021-12-11
文章图片1

【引言】 蝉大侠

“无为”是《道德经》的最高境界,读《道德经》,先要理解“无为”这个概念。

前人解读“无为”,多以为是“不妄为”、“少干预”之意,虽然不能说错,但却失之于浅陋。

无为的真正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深刻得多,一位读《道德经》35年、验证7年的悟道者如是说:

文章图片2

什么是“无为”?

无为,就是从“无”开始的“为”!

为什么要从“无”开始呢?因为只有到了“无”的境界,才可以认知到世界的本质、实相

如果不从“无”开始为,那就是一个假象,根据假象去为,你想想会发生什么?

比如说法官判案,根据假象去判案,就会出现冤假错案。医生根据假象去治病,就不会对症施治。

这,就是“无为”的重要性。

但是,这个“无为”说得简单,怎么做到?换句话说,我们距离实相隔了有多远呢?

文章图片3

我跟实相之间,一共隔了有七层障碍。

七层障碍从外向内,第一层就是“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通行本第42章)的“万物”,第二层就是“三”,第三层是“二”。

“万物”对应的是执着(我更喜欢用“契合”这个词);“三”对应的是欲望;“二”对应的是分别。

这三层障碍,是在《德经》里面要解决的。

文章图片4

而在《道经》里要解决的有四层障碍,也就是“自矜、自伐、自是、自见”,见于通行本第22章的: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以及第24章的: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德经》里的三层加上《道经》四层,这就是我跟实相之间的七层障碍。

文章图片5

克服了这七层障碍,我就见到了实相,就可以从“无”开始为,这种基于事物本质、实相的“为”,就是“无为”,也是唯一正确的“为”。

那么“无为”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呢?下期我们继续解读。

提前了解——

芦福安:苦读《道德经》35年,通经悟道7年,精髓就在这40分钟了

编者按:本文节选自芦福安老师于11月27日在湖南衡阳的《<道德经>心法》讲课文案,点击上方链接可观看完整视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