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录自洪均生先生的原稿《学拳回忆录》,定稿于1986年10月,曾发表在《武林》杂志。文中有人物,有情节,有技术,有史实,声情并茂,值得读者再次细细品味! 循循善诱 理精法密 我师常说:“拳要学的细致入微,方能练的逐步前进。功夫,功夫,下一分功夫,得一分成绩。功夫下的和我一样,则成绩也和我一样。如果功夫下的比我还深,成就必然超过于我。这个学问是不能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又说:“任何技艺名家之子孙,都有优先继承的条件,却无继承权,因为它不是财产物件,凡是子孙,就是当然的继承人。有人来学,我恨不能钻到他们肚子里,很快让他们学到手, 但是办不到。教拳只是当好向导,路还是须自己去走。走得快慢,远近,能否到目的地,都在自己。不过方向的准确与否,却全在向导的指引。” 我师在教拳时,既现身说法地叙述了自己练拳成功的过程,又谈到人的秉赋与锻炼的方法。他说:“人的天赋虽有聪明与愚笨的区别, 而相差却不甚远。聪明些的学者,当初学时,必然接受的较快,但往往又以聪明而把事情看得过于容易,不肯多下苦功。笨人有三种:一是笨而不肯承认笨,反而自作聪明,这样的人是无可救药的;也有的人自己承认笨,而有自卑感,认为反正不如别人,学也学不好,索性不学;只有自知已笨,却有志气,心想:同样是人,为什么别人能学会,我就不能学会?我一定要学会,而且学好,不但赶上别人,而且要超他们。这个笨的学法就是: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即古书所云求书的次序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辩,更重在 “笃行之。” 陈师教人从不保守,用我师的话说:“不保守,还教不会、学不好,为什么保守呢?”所以学生们每问必答,而且详解动作的作用, 是掤、捋、挤、按什么着法,同时为作示范动作,数十次不厌其烦。 当时北京教太极者,都是教完一趟,便教推手,据说是为了从推手中 求得听劲以至懂劲。实则活动身体有余,怎么懂劲,还须研究。我师则教完一路,必定练过半年以上,再学二路,而且不早教推手。我师说:“推手是对抗的初步功夫,也须在学拳时便明白什么动作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怎样运用和怎么随化,拳的功夫不足,说也无用。虽然同学之间研究推手,也会各自产生怕输而又想赢的思想。由于怕输,化不开对方来着,便顶一下;对方感觉他顶住了,不失重心,为了想赢,又加点劲,虽然不对,但却赢了。于是你用劲,他也用力, 结果必然双方养成顶的习惯,违反太极不丢不顶的原则,而误入歧途”(当前太极拳推手比赛。几乎双方都是互顶,力大者胜。哪有太极拳的 技巧)。 我师偶然高兴,便于教拳式时,择出某式,说明某动作是什么作用。如教六封四闭则说第三动作是左捋法,先用左手缠住对方进攻的左腕,以右腕加于对方左肘关节上侧,随其来势身向左转,左腿塌劲,右腿放松,此时左手为后手,顺缠贴腰向里缠;右手为前手,松肩沉肘,下塌外碾地顺缠,配合左捋,左手是引进法,右手是外拨法,使对方欲进,又行落空。他边说边作实验,然后教学生捋他,何处不合规律,则又作示范,使学生明白并做对捋法之时,他先是被动,随即主动变换劲路,使学者从得机得势中又变为背势。然后又教以如何随化。所以学者经此番指引,教一着,必明白一着(陈照奎将左手变为逆缠,手不贴腰,而向左上扬,且两手相距超过一小臂宽。沈家桢则在其所著《陈式太极拳》书中,说:“逆缠为捋”,违反陈师教导)。一九五六年我再次赴京请我师重为我纠正式子时,师谓:此拳无一个动作是空的,都是符合手部八法的。因逐式逐动为我讲解、试验将四月之久,我方理解陈鑫先生讲的“理精法密”之语为真实不虚。所惜者学拳之人往往学过一套,便自止不前,实则等于小学毕业,自然不懂中学以上课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