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州历史悠悠长, 人文故事慢慢讲。 铜鼓秋涛,浔州府城旧八景之一。这浔州府桂平城八景的传说,远不过宋明,晚不过清,不过,随着历史前进,铜鼓秋涛已经成为桂平历史人文永远的记忆了,因为,此景之地已经彻底的改变了! 浔州旧八景之一的铜鼓秋涛,地点就在桂平三角嘴三江口的黔江段,随着经济发展,大藤峡水利大坝的建成,黔江末端的桂平段为了适应新的航道通航要求,从三江口到大藤峡水坝,进行了大规模河道加深扩建工程,由此,彻底的改变了河道的环境,铜鼓秋涛也就成为了历史。 不过,不说这个河道扩深工程,就近几十年来,黔江上游的各处水电站的建设,使得自然水文的改变,铜鼓秋涛也早已没有了历史的风貌了。 古人的八景之美已经不在,那成为过去的铜鼓秋涛,又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呢?说起来话就多了。 铜鼓秋涛,所在地点在桂平三江口往黔江上行几百米处,这里有一处江石滩,有名:铜鼓滩。这个名字的来历是如何呢?涉及到的人文故事就比较久远了。 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领兵南征交趾,经过了现在的桂平。他在桂平留下的历史传说有很多,随便在桂平的史籍中翻一下,书中就讲了十几段和马援将军有关的遗迹故事。其中在三江口这位置就流传着一个故事记载。 说他带兵过江的时候,随带在船上的两面大铜鼓,一不小心掉进江里去了,据说就是在这个位置掉的,所以,有铜鼓掉落过的江滩,就被记名为铜鼓滩了。 至于他后来有没有把铜鼓捞上来,史书上也没说,只记下了马援过江时,掉过两面铜鼓的事情。同时,关于马援将军是几时在桂平过江的,本地史界还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去”,即南征路过时,一说是“还”,即班师回朝时,反正不管是去时发生的事,还是回时发生的事,都是铜鼓滩的来历说法之一。 铜鼓滩来历还有一传说,好巧,与马援掉铜鼓入江这事接上了关系,过了千余年,到明代的时候,有一渔民在这一带网鱼,结果一网下去,却网上来了一只铜鼓,据史籍记载,此铜“颇有骆越之风”,看着一掉一捞,那至于这个铜鼓是不是马援将军当年掉下江的其中一面,那就不能考证了。 更巧的是,也是在同一天,在桂平白石山,有一农家在耕作的时候,竟然也挖到了一面铜鼓! 铜鼓在那个时代,代表了什么?这可是神物!同一天两面铜鼓分别从水中,从土中重见天日,这不是天大的事,也是很重要的事,于是,乡民把两面铜鼓都汇交到浔州府衙,最后被放于城中清风楼上,据说放置在楼上一直到大成国攻城的破坏,此两面铜鼓才消失于史。 也正是有铜鼓出于此江滩,所以也有人认为,捞出铜鼓的江滩,就叫铜鼓滩,是从明代才有的地名。 正是这样的铜鼓的传闻与故事,富于想像的古人,也就给铜鼓滩赋予了更为深刻的人文内涵。 铜鼓滩,满滩皆石,从岸边一直延伸到江中心,古籍也说“江滩牙石崚嶒,礨砌江心”,浔城北江(黔江)之水流到了这个位置,江面变窄,水流急时拍撞江石,形成了“江涛”,江涛拍石那是会发出声音的。 那声音像什么?细听之下,真的犹如击打铜鼓之声,特别是在傍晚和晚上,小城一日的喧嚣渐渐消散之后,江涛拍石之声更是传闻几里之外。 反过来说,也正是这种涛声如鼓,也就成为此地叫铜鼓滩的原因之一了。 这样,那样的传说传闻,独特铜鼓文化,所以古人在选八景的时候,也就把这里算为一景了。 清代浔州知府查礼,他在广西做官八年(大概在1749-1757年间),他对广西的铜鼓特别有研究,深深的被这铜鼓之击打之声所吸引,十分着迷。他后来搞了个书堂更是以铜鼓书堂为名,这就是他被广西铜鼓所影响的重要见证,如今还残存着《铜鼓书堂遗稿》,《铜鼓书堂藏印》在世。 他为什么来广西后对铜鼓有兴趣呢?一是他本人就是一位历史中一位叫得上名的文学家,有这兴趣,二,他在广西做官的地方,恰恰就是有铜鼓文化流传的的地方,如先在庆远府,太平府做官,后到浔州府任知府。 在浔州当知府时,他也一度深入到大藤峡区,在那里他看到了当地少数民族以铜鼓为音的歌舞,听到了让他着迷的铜鼓之声。 所以,有一天傍晚,他结束了一天的办公之后,从走出府衙,登上离府衙不远的清风楼,看着楼上的鼓铜,静心之下,又听到了铜鼓滩传来的涛声,让他想起了曾听过的铜鼓之音。 对比之下,好像,江涛如槌棒,江石如铜鼓,涛声越听越像曾经听过的铜鼓之音,引发了他诗情画意的联想,于是,为浔州留下了几首与铜鼓滩有关的历史名篇了。 《登清风楼》 山色思陵近, 滩声铜鼓收。 风清携满袖, 岁暮独登楼。 《晓下铜鼓滩》 传闻此滩内, 铜鼓昔年葬。 至今打桨过, 咚咚响其上。 关于铜鼓秋涛的风景,清代到桂平城做官的官员,也多有创作,并被地方史籍所记载下来,通过古人留下的数十诗篇,可以领略到铜鼓秋涛在桂平人文历史上的深深烙印。 只是如今,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铜鼓滩不得不被清除,江水流过,不再会再有江石可拍,如鼓涛声也自然不会再有。 以后这里留给后人的,是畅行无阻,运力大增的黄金水道,而铜鼓秋涛的历史人文内涵,则渐行渐远,不再被提起。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
|
来自: 浔州鑫森淼焱垚 > 《桂平古仔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