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不尽的陕北民俗------安塞腰鼓

 湖光秋水 2021-12-11

第二年春节,我们西安知青继续参加扭陕北大秧歌,同时打上了陕北腰鼓。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起源于榆林横山,在明代后期,由于灾荒与农民起义,安塞已经人烟稀少,安塞人由榆林横山迁过来,也把横山的腰鼓带到了安塞。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与性格。安塞腰鼓可由上千人一同表演。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2009年国庆典礼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德国等其他国家进行表演。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

当时,打腰鼓,我们只会几个简单的动作,而且是随着秧歌队在行进中打,根本不像安塞人那样,打得那么带劲,变化那么多样。北京在延安插队知青,著名陕北民俗文化专家王克明讲了他接触到的陕北横山大秧歌。

“我们村从榆林横山县逃荒来的人多。刘应举老家在横山双城乡沈家壕村。1947年那边干旱,他家南下延安,1954年迁到余家沟,住进一院土窑,二十年没钱接石窑口子。这人话不多,慢腾腾,甚至有点儿瓷哼哼。笑时憨憨的,常闭起嘴,小眼睛也一块儿闭。他当生产队长时,呐喊罢了,个自扭头上山,一步一摇,慢汉不怕山高。我们跟没跟上,他不着急。可没想到,腰鼓场上,他让我们大吃一惊。

      白羊肚手巾系他脑上,黑棉袄棉裤穿他身上,一根长腰带系了几圈,羊毛袜外面穿遍纳鞋,憨憨笑着被我们推进场中,抿着嘴尴尬。但鼓点儿一起来,他忽然变了个人。只见他眼睛一闭,双肩一抖,人还没动,下巴先抬,左右晃头,一股子“能”劲儿端了起来。大鼓一锤,他先慢踢一下右腿,沉稳。然后两个肩头一抖,胳膊并不伸直,就甩上甩下,鼓槌红绸划出曲线。敲过腰鼓,略略一沉,又缓抬肘,甩小臂,从下往上交叉,两条弧线,前锤打到后鼓。再“唰”地一展,腰胯一摆。待双肩再抖时,他已是蛇形身段,一溜曲线。便甩左腿,踢右腿,掏腿转身,跳起换步。左腿甩在右腿弯后,又往起一蹦,两腿弯曲叉开,蹬在黄土地上。刚刚踏起烟尘,我们还没叫好,他接着抖肩甩胯,转身带腿。眼还闭着,嘴还抿着,却更摇头晃脑,得意恣意非常。他不是伸胳膊乍腿四面坚决,而是发力比较收束,张弛很是有度,缓急和谐,连贯灵动,转身时甩出曲线,踢打中往上螺旋,旋转生风。

      这不是我们打的那种腰鼓,不是岑彭马武气势阳刚,让人看他外在英勇,以为是战场上无敌手;而是忘我无我神气活现,只管个自自在随心,分明是头顶上有神灵。他说老人手上就这么打腰鼓。那是男人气概,但力度有范儿,节奏有韵。核心不在打,而是转,身子一抖一晃一旋转,就甩起胳膊甩起腿。甩起来了,就曲线了,行云流水,团团黄尘旋转上升了。

 中国古代,战鼓在军官手里,指挥打仗不走神儿,顾不上蹦跶。大敌当前,士兵都手持兵刃,咬牙切齿,没人跳舞。欧洲打仗,可能伊特鲁里亚就开始密集队形,后来排队敲鼓,节奏通通,生死关头,保持战阵,谁敢漾跶?在刘应举的腰鼓前,能深切体会,腰鼓不是军用的,战场上出不来这灵韵。腰鼓是秧歌里的舞蹈,不是战场上的舞蹈,而秧歌本来就是驱鬼逐疫、沟通人神的傩仪“禓(yáng)歌”。只有在通灵通神的需求中,才生出节奏里的舞动跳跃和旋转升华,产生这种刘应举曲线,产生老腰鼓。腰鼓的起源跟敌人无关,和神灵有关,所以能行云流水,连贯和谐。看陕北出土宋金画像砖上的腰鼓,也身姿曲线,动作收束,就转就甩,飘起腰带,而不是面对敌人,生死考验。

上古就有鼓了。腰鼓呢?有学者认为新石器时期东亚这边就有了,也有说公元前一世纪古印度的“达马鲁”是最早的腰鼓。宋金有画像砖描绘打腰鼓,不说明打腰鼓起源于宋金。就像汉代有画像石描绘野合,不说明野合起源于汉代。东晋十六国时期,作为佛教、祆教乐器,细腰鼓跟着神一起,从印度传入中国。同时来了直筒的羯鼓。细腰鼓用手拍,羯鼓是用棍儿打。公元六世纪的宗教雕像,已有腰鼓挎在左侧了。细腰鼓原来多陶瓷烧制,用铁圈固定两头鞔皮,或用绳子拽紧皮子。后来北宋有人记“腰鼓……亦有用木为之者矣。”南北朝时候,娃娃家已玩儿腰鼓。《宋书》《南史》都记,萧思话成器之前,十岁时很讨人嫌,不念书,到处浪,爱骑到房梁上打细腰鼓,没完没了,吵得四邻不安。隋唐宋辽,很多奏乐用腰鼓,宫廷、官府都有。两宋时候,这乐器进了军乐团,和别的乐器一起演奏破阵乐舞之类。这大概是腰鼓跟军方有关的最早记载。

跟用于军乐同期,腰鼓经历了几百年传播过程后,两宋时有记载,它已在民间广泛使用了。民间不打仗,用它干嘛?作为节奏乐器,鼓从来与神息息相关,其实它本来就是法器。早在东汉,乡人就“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在世界各地的萨满教仪式中,鼓都占据最重要的地位。腰鼓就是跟着神,跑来东亚的。民间引进以后,其实还是用作法器。宋代《荆楚岁时记》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曰'蜡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这是很早的民间打腰鼓记载,应该接近腰鼓本来目的。人并没有驱鬼逐疫的能力,而是用节奏乐器、各种法器调动神的积极性。和腰鼓一起,还有晃子、虎铮、旋子、小镲等,应该也都是法器。祭祀的神圣化产生人类需要的精神力量,穿越世俗空间,请来神的能力。这样的禓歌——秧歌目的下,腰鼓不表现豪放、粗犷、激越、张扬、叮咣五四。它早先是为了通神娱神,后来是为了拜神求神,都不是为了人定胜天吓唬神。”

我们当时只知道“安塞腰鼓”,在当年举行的“延安地区文艺调演”中,安塞代表队出场的压轴节目就是“安塞腰鼓”,幸亏我们所在的延安县代表队整体节目好,才得了整个调演的第一名,但“安塞腰鼓”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