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皂荚之刺。

 最好的阳光bj 2021-12-11

京西卧佛寺中的蜡梅开得正好,前几天介绍过:卧佛蜡梅香。

闻过了蜡梅香,行至寺中三世佛殿西侧,有一株皂荚古树,清代植下的。

树根露在地上的部分粗壮黝黑,如象腿。

一个着粉衣的孩子站旁边,参照一般,也能一窥这棵皂荚的分量。

叶子已经落尽,迎着光看,除了枝条,还能看到一串串深色的粗线条存在。

这些依然留恋着枝条的存在,其实是皂荚的果实,荚果。

皂荚是我国的传统树种,东西南北都有。山坡林地或谷中可见,庭院、宅也有种植。

因为是豆科乔木,结出来的果实长得像大一号的豆角,棕褐色或红褐色的,两面膨起,带着白霜。

皂荚为人所知,很大程度是源于这荚果。

皂荚的荚果可不比豆角那么好剥,它非常坚硬致密。要想打开,取出种子,要用刀子或剪子。把里面的种子捣烂,泡在水里,就能洗衣服或洗头发了。

皂角里含有苷,是大名鼎鼎、历史久远的清洁用品,相当于肥皂了据说,汉时期就开始使皂角。到了宋代,又发明了将香料融入皂角的“香”

还听说某地喜欢用荚做的砧板,因为有自清洁作用。

四月的时候去爬阳台山,在入口的妙峰古香道中北道遗址处,也见到了一株皂荚树。

那时正值它的花期,但树上仍能见到去冬宿存的大荚果。

一回羽状复叶,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花序正在含苞

皂荚的黄白色,组成长长的总状花序。植物志记录它的花杂性。花杂性,就是指花序中同时存在雄花和两性花,雄花只传粉,不结果,只有两性花结果。

至于雄花和两性花的分布情况,查了半天资料,感觉有点复杂,不同状态的皂荚有明显区别,比如嫁接和原生的就不同。

继续观察吧。


皂荚还有一个身份标志,让人又爱又恨。

那就是它的刺。

这些刺看上去很凶狠。

坚硬分叉的刺不同于玫瑰表皮组织上的皮刺,皂荚之刺属于茎刺。就是茎的一种变态。

它们内部连通着茎,吸收着茎里的营养,又硬又尖,不易剥离,所以也叫皂角针。 

枝杈密布尖刺,铁藩篱一般,鸟儿都不敢轻易靠近。杜甫管它叫恶树,抱怨它“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

但民间认为皂荚之刺正可以护佑家宅,于是,它成了“将军树”。

汉魏之间古书《列仙传》有记,皂荚是修仙时“飞升”的平台,是“神仙树”。五代十国中前蜀之君王衍更是很喜欢这传说中的神仙树,常用皂角来熏香。

再加上荚果和刺都能入药,有消肿排脓,祛风杀虫等效,这驱邪加祛病,皂荚很受欢迎。

其实,不管什么神仙树,什么恶木,皂荚之刺就是它自我保护的一种进化。

上面这个皂荚,是有年夏天,在晋祠的唐叔祠中见到的。

爽爽利利的小院落,两旁的抄手游廊上有题壁帖。黄豆去看帖,我则安静地观察皂荚。

一个老奶奶带着孙子,捡起落在地下的皂角,还念叨着回去洗东西。

(皂荚,Gleditsia sinensi豆科皂荚属落叶乔木或小乔木

此际植物

白英的牵挂。

颐和园·乐农轩旧事。

卧佛蜡梅香。

大雪,高处的柿子,是鸟儿的美食。

非洲紫罗兰,阳台上的开花皇后。

寻找智珠寺。

双线竹芋,天生画者。

普度寺里的玉兰和地黄。

金银莲花,一朵花带来的简单快乐。

白色仙客来,一声清透云阙。

一片香妃草小森林。

颐和园 · 长廊与石舫。

颐和园·水木自亲。

颐和园·金光穿洞。

紫鹅绒的叶片,太迷人。

怪异又可爱的乳茄,还吉庆。

小雪之后再赏菊。

番木瓜之味。

红萼苘麻,冬日里的小灯笼,温暖了谁。

血脉偾张的金铃花。

孔雀竹芋的森系壁纸。

粉叶金花,叶比花美。

故宫一瞥。

孔雀木,长大了就会开屏。

刚烫完头的狐尾天门冬,与紫叶酢浆草很搭。

曲枝天门冬的之字路线。

落叶有情,曾向雪深。

那些苏铁们的尖羽铁氅。

世外沧桑阅如幻,大觉寺的银杏。

从玉兰的果实认识一下蓇葖果。

墨荷五色。

颐和园的雪。

立冬,梨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