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豆瓣,少骂两句吧

 网罗灯下黑 2021-12-11

今年对豆瓣来说绝对算得上多事之秋,工信部点名,20 次罚款,关停评论,封禁小组,直到前天它因为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而下架。

说实话,我没有太多感慨,因为从接触互联网至今,豆瓣是唯一一个有 App,可我选择不用,而是在网页里寻求帮助的工具。

所以在我手里的豆瓣是功利的,书荒了,我会用豆瓣找书;别人向我安利书了,我会去豆瓣看看简介、摘要和评分;看完书,我会去评论里找同好,或是看看他人的想法,发现那些没看懂、不了解的闪光点,电影和音乐亦然。

但工具人归工具人,要说我对豆瓣没有一点感情那是不可能的,至少作为一个工具,它带给我的体验感是好的。

只要,你不去了解那些乌烟瘴气,聚集了各路极端情绪的小组。

诚然,豆瓣有很多有价值的小组,各路有趣的灵魂在那里相聚,带着审视回望豆瓣小组的诞生,当年要是没有小组帮豆瓣破圈续命,而是只靠着书影音三板斧强撑,豆瓣能不能活到现在都是个问题。

但我仍不喜欢小组,问了问自己,大概因为我一厢情愿地认为,是小组让豆瓣成为了流量世界的牺牲品。

忘了在哪里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当豆瓣壮大的那天起,也就是谢幕的开始」,我深以为然。

小圈子之所以迷人,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它够小,小到可以理性讨论共同的爱好,可以接受不同的角度,可以允许各种声音的存在。

但当圈子变大,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小众变大众,几万人、几十万人聚到一起讨论的时候,你能听到的只会是嗓门最大的,能看到的只会是最歇斯底里的。

过去我们那种一个眼神就能心领神会的默契,那种始于热爱,衷于理性的规则就被茫茫人海给冲散了。

另一方面,大众想要的是什么?

我盲猜会是流量密码,是娱乐八卦,是各种情绪挑逗,当这些洗脑的内容席卷互联网的时候,剩下的是只待宣泄的戾气。

是,这些流量密码是能带来流量,能拉来更多投资,能接下更多广告,但就和吸烟一样,点上烟,抽上一口,多巴胺来了,好像也没那么烦了,然后是第二口、第三口,接着是第二根、第三根。

说来惭愧,嚷嚷了一年想要戒烟的我,到现在还没能戒成功,对平台而言,戒这种流量无异于让压力正大的老烟民戒烟,不是做不到,但是很难。

豆瓣的问题就出在这里,从小众到大众,被过度稀释的内容变得平庸,原本创造价值者因厌倦而选择逃离,而新涌入的饭圈小组、拳师、水军,甚至是不怀好意的境外势力,他们的声音反而成了主流。

不要说圈子的秩序因此而瓦解,真正落寞的还有豆瓣自己。

豆瓣被约谈,被罚款,被下架之后,我看了看网友们的评论,有怀念的,有力挺的,还有「腌臜、粪坑、乌烟瘴气」的批评。

抛开情绪滤镜,其实大家讨论的是一个事,豆瓣的问题到底是归咎到烂人,还是归咎到豆瓣自己监管不到位。

理性告诉我豆瓣自己难逃其咎,整改迫在眉睫,但对于骂豆瓣骂的上头的人,我还是想说,少骂两句吧,豆瓣的困境不是结束,而是每一个互联网平台都在面对的问题。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段大概是知乎上看到的文字——

最早我在天涯吃瓜。然后微博来了,天涯沦落了,我毫无警觉。当微博粉丝开始控评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当他们冲击知乎的时候,我依旧没有说话,现在当他们冲击豆瓣的时候,我发现再说话已经太迟了。

别忘了,在互联网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也是那一片片的雪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