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诗人李频因为《湘口送友人》这首诗娶到个豪门千金!传到现代,不少诗迷评:不过如此

 qiangk4kzk8us4 2021-12-11

在古代,能写得一手好诗,到底有哪些作用?这个问题的答案,有时候真的挺出人意料的。随便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大诗人王维,靠一首诗保命。当年王维被叛军俘虏后,曾在叛军阵营里当了个小文官,后来安吏之乱平息,皇帝得知后要杀他。于是,王维便拿出自己在叛军手下写的一首诗,来证明自己是被逼无奈的。皇帝一看,果然重新信任了他。

大诗人白居易,靠一首诗获得垂青。当年,初出茅庐的白居易到京城赶考,跟其他才子一样四处递帖子,求前辈们推一推自己。一开始大诗人顾况还挺看不起他,最后只因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就对他另眼相看。有了顾况的加持,白居易名噪一时,从此渐渐在长安站稳脚跟。

以上两个例子,一首诗保命,一首诗成“敲门砖”,已经算是很传奇。而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则是另一段发生在唐代诗坛的佳话。

话说晚唐时期,西山有个叫李频的年轻人,为人正直又颇有才华,写得一手好诗。李频听说杭州有个叫姚合的太守,评诗非常有一套,很受诗坛的认可。于是,李频便千里迢迢赶到了杭州,登门拜访。

见面后,李频拿出一首自己的七律,诚恳地请求姚合帮自己看看。结果,这姚大人拿着这诗越品越觉得有味道,放下诗后他便问了一句:“贤契可曾成家?”李频摇摇头。就这样李频就凭这首诗娶得了一豪门千金,从此在仕途和诗坛都有了倚仗。

凭一首诗讨到一千金为妻,这件事后来在诗坛越传越“神”。到了元、明、清各朝,不少诗评集都收录了此诗。

但不知为何,此诗传到现代后却并不是很受待见。别说一般网友极少读过它,就连笔者认识的一些资深诗迷也表示:此诗不过如此,大概就是因为那段传奇的姻缘才被人拔高了吧!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湘口送友人》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这是一首送别诗,属于唐代最常见的诗体。诗人在洞庭湖边的渡口送人,一时有感而发,情景交融,颇有味道。

首联,写傍晚时分的薄雾,一开篇就给了这场送别一个大背景,渲染了离别的气氛。接下来两联,引入大雁、远去的船只、远处的山、夜色中的星空、浩瀚的湖面等多个意象,层层铺开,充满着意境之美。尾联,由写景到写人,盼想不久的将来,友人将与家人团聚。

此诗的高明之处在于:写景时,一气呵成,一句数景,却并不显累赘;叙事时,一笔铺开,淡淡写来,淡淡结句。同时,感情也是丰富的,既有离别的不舍,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对于这首诗,古代的诗评家们是非常推崇的。比如金圣叹就曾花不少笔墨,向文人墨客推荐它;何焯等人,更是称其“可谓蹈险争奇手也!”

那么这样一首在古代都颇受推崇的作品,为何到了现代却有诗迷觉得写得很普通呢?笔者在了解诗迷们的想法后,才了解清楚原因。

现代很多诗迷看了太多的顶级经典作品,杜甫的《登高》,李白的《将进酒》,王勃的《滕王阁序》,唯有这些作品,他们才看得上眼。与这些作品相比,李频的诗确实差了不少。

但笔者希望大家明白的是,在唐代那个诗坛星光璀璨的岁月里,光是在史书上留名的诗人就达到了2000多名。可以想见,没有留下名字的诗人、才子该有多少。而《全唐诗》里,更是收录了数万首作品。很多作品咱们现代人在生活里根本见都没见过,但在当时若是它们没名气,是无法流传至今的。

由此可见,哪怕是在唐代,写一首好诗都是很不容易的。一般诗人和才子,一辈子都写不出一首惊艳世人的作品。而李频这首诗,从整体水平上来看显然并不差。一切,皆要看跟谁的作品比。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李白、杜甫。

因此,每每想起李频这段佳话,笔者便越发敬佩那些精品率高的诗人。人家一辈子能写出一首就是传奇,而像李商隐这样的诗人,光是收录进《唐诗三百首》的就有几十首,其精品率之高令人叹服。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