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星光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他是中国最“叛逆”的书记, 让一个穷县, 成了世界第一的千亿市场, 还有100多位中国富豪, 开百辆奔驰迎他“回家”。 他做的事,让99%的中国人不敢想, 可让人最悲痛的事发生了...... 他,就是谢高华。 1931年11月, 谢高华出生于浙江衢州一个赤贫家庭, 母亲给他取个小名“高化子”(叫花子), 意思是苦出身,好养大。 谢高华熬过了悲苦的年年月月, 到穷人当家那一年,谢高华满18岁。 因为机灵,肯干,他被选为农协委员, 接着是杜泽区委书记。 然而历史走向荒诞, 为了达到稻谷“高产”, 一帮人围着田瞎折腾几个月, 结果打不出一斤稻谷。 谢高华琢磨一番: “这种劳民伤财的事,以后不能再干了。” 在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中, 他开始走一条“叛逆”的路。 当时省里号召集体养猪, 可养出来的猪比狗还瘦。 谢高华,堂堂区委书记, 为一探究竟,自己带头养猪五年, 他发现集体养猪的政策走不通, 悄悄把猪分户私养, 这下可捅了大篓子, 十年运动,人们一边吃他养的猪, 一边把他拉出来批判: “谢高华,不听话,胆子实在大!” 因为劳作繁重,他落下严重的胃病, 切除了四分之三个胃, 从此瘦的像根杆。 谢高华,前排中 一切结束后,他成了衢县县委书记, 一上任就遇到大难题: 当时衢县年产橘子8万担, 统购上交6万担, 要是欠收,橘农吃不饱就得讨饭。 还发生过这样的丑闻, 一些人迫于统购任务压力, 竟把一个老太太绑在柑橘树下, 强行摘了人家换油盐的橘子完成任务。 谢高华痛心疾首: “我是为人民服务的, 可我让老百姓都吃不上饭了!” 他给橘农打了铁算盘: “完成国家收购任务, 哪价格高橘子往哪卖!” 结果商贩蜂拥而至, 橘子是都卖出去了, 可国家的统购任务没完成。 这件事被中央媒体当作反面典型报道, 仕途面临风险, 谢高华你的“叛逆”改不改? 谢高华梗着脖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 一段时间内必须搞计划经济, 不搞计划经济不能巩固国家。 但时间一长, 如果继续搞单一的计划经济, 就会搞到死胡同里去。” 如此胆魄,如此远虑, 谢高华要是那么容易改变, 就不会有日后惊天动地的壮举。 很快,1982年一纸调令, 谢高华能干,去义乌当县委书记吧。 他的老母亲知道后哭了: “儿啊,怎么会调到那么穷的地方去, 能不能换个地方。” 母亲听人说过,衢州穷,义乌更穷, 那儿的人连像样的鞋子都没有, 一双草鞋外面用根绳捆捆。 谢高华安慰母亲: “我去,我的职责就是要让穷的人, 吃饱穿暖富起来。” 赴任义乌,真不是什么好差事: 这里是真正一穷二白的贫瘠之地, 七山二水一分田, 粮食低产贫穷县, 人均土地只有可怜的五六分地, 不少地方饭都吃不饱。 这样的地方要想发展, 只怕比登天还难。 谢高华回忆说:“办公地有三个'大’: 旧的大食堂,桌椅破败的大会堂, 再加苍蝇嗡嗡飞的大茅坑。” 然而就是这样穷的叮当响的地方, 谢高华,书写了神话。 义乌人种地没有活路, 农民便在农闲季节, 走村串巷“鸡毛换糖” (用自己熬的糖, 来换取鸡毛用以肥田。) 后来为了多点收益, 在糖担里添了些小商品摆摊交易。 然而当时, 鸡毛换糖这样搞自由市场经营, 被视为“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 虽然改开吹起春风, 但在这方面没有政策出台, 所以各地对摆摊都采取禁、关措施, 但农民穷啊,便偷偷摸摸的干, 打不倒、关不掉、禁不住、赶不跑, 群众摆摊之事, 成了义乌县政府头疼的大“包袱”。 每天给谢高华反映问题的材料一大堆, 这边要打击倒把,那边要摆摊生存, 而农民要活路, 要着要着就要到了谢高华面前。 1982年5月的一天, 走投无路的小商贩冯爱倩鼓足勇气, 把谢高华堵在县政府门口, 向他讨说法:“我们饭都吃不饱, 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不容易, 你作为父母官应该多支持我们。 不摆摊我们吃什么?” 冯爱倩大声诉说着委屈。 听完她讲述的,谢高华深思熟虑后, 拍板了:“你继续摆摊, 有人来查就说谢书记同意的。” 也就是这一次对话, 改变了整个义乌。 冯爱倩晚年,展示与谢高华合影 之后谢高华调查具体情况, 坚定了开放义乌市场的决心。 但当时农民有“三个不准”, 凡是涉及米面、棉花和木头产品, 农民一概不得办厂加工和自由销售。 可谢高华,“叛逆”而行, 农民致富无罪,繁荣市场有功。 1982年6月23日, 谢高华主持召开县委会, 明确提出四个允许: 允许农民经商、允许长途贩运、 允许多渠道竞争, 允许开放城乡市场。 他一锤定音: “出了问题我负责, 宁可不要'乌纱帽’!” “只要对义乌发展有利,我签!” “只要对义乌发展有利,我干!” “只要对义乌发展有利,我做!” 但县委也不免忧心忡忡, 既无明确政策也无先例的状况下, 开放小商品市场, 这无异于踏足一条无人走过的“禁区”, 谢高华,担着巨大的风险。 没有先例? “叛逆”的谢高华,再次敢为人先, 9月初和县委一起发出市场开放通告, 这是全国第一份明确认同, 农民商贩和专业市场合法化的政府文件。 时人惊呼:计划经济下“开闸放水”, 石破天惊之举, 一场伟大的革命,从义乌开始了。 义乌县委、县政府机关大院 三天后,义乌小商品市场正式开业, 当天人潮涌动,交易摊位爆满, 市委书记来参观, 车在几百米外就开不进来。 多达5000人的市场, 预示了一个不平凡时代的来临。 而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 导致国营商业面临严峻挑战。 谢高华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质疑喧嚣: “谢高华不关心国营和集体经济, 只关心个体经济。” 回忆起谢高华面临的多面重压, 当年的县委办公室的秘书说: “面对质疑之声, 谢书记干脆利落地回了一句话: 你有本事开,没有本事就关门, 大家和老百姓一起公平竞争做生意。” 义乌市场 有次下乡调研, 工商部门发现该村不止一处代销店, 指责这是违法经营。 因为规定是一村开一店。 谢高华立即说:“你们不要吃饱饭没事干, 只要百姓需要, 他们想开几家都可以,不要去限制”。 谢高华还在大会上放狠话: “你们所有部门, 谁如果不执行县政府的决定, 你那个庙我拆不掉, 庙里的菩萨随时可以搬掉!” 这位已经55岁的老人, 用瘦弱的身躯,替义乌的百姓, 扛下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 而开放小商品市场后, 谢高华要闯更大的“禁区”。 因为商品不标价格,没有发票, 往往上午一个价,下午一个价, 如何收税成了一个大问题。 经过讨论,他拍板了在市场, 推行“定额计征”税制, 即对每个摊位设固定计税额, 目标额度之外收入不再计税。 “给够国家的,留够市场的, 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这又是一项无中生有、 点石成金的举措, 实实在在的惠利于民。 但这样的开创, 属于税收包干,违反税法, 谢高华摊牌算账, 虽据理力争拿下试行权, 但还是在1984年,被调离义乌。 改革者必然在争议中前行, 据说针对他的告状信少说也有一麻袋。 可这位平常心的老人, 言及仕途中个人际遇, 总毫无怨言, 既不评价组织决定,也不臧否同僚下属。 谢高华来义乌, 虽只有短短的两年半, 但种子已经埋下, 义乌之后的天翻地覆, 所有人始料未及。 30年后, 义乌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 人均年收入6万元, 高于上海和北京, 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 30年后,义乌小商品市场, 占领了全球85%以上的份额, 被称为“全球最大日用商品批发市场”。 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市”; 30年后, 外国人过圣诞节,饰品要从义乌买! 有些国外人不知北上广,却知道义乌! 30年后, 义乌成为'一带一路’新起点, 全球瞩目,前途无量...... ![]() 从一个贫瘠穷县, 到屹立世界之巅,义乌的崛起, 被视为匪夷所思的奇迹。 博鳌亚洲论坛称: “义乌发展是'违背’一般经济规律的, 没有地缘优势,没有资源优势....... 成千上万的义乌农民, 在既缺乏资源要素支撑、 又没资金扶持的条件下, 崛起为“全球之最”, 义乌, 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上, 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神话。” 义乌是全中国的榜样, 这是中国改开历史上, 最辉煌灿烂的一笔, 这堪称神迹的一笔, 书写者,谢高华! ![]() 然而这位传奇老人, 事了浮尘去,深藏功与名, 每当说起当年所做出的成绩, 他总是连连摆手,谦虚地说: “我没做什么,那都是群众的创造。” 他在义乌两年,几乎没有星期天, 除夕年夜饭也因公回不了家, 5个子女结婚,他一次也没参加婚礼, 他的二儿子谢新彪, 从中越自卫反击战前线回来, 途经衢州火车站很想见见家人。 谢新彪的弟弟、妹妹, 想搭父亲的顺风车去车站, 被谢高华严厉拒绝, 理由是“家里人不能享用公车”。 后来谢新彪转业后, 安排方案是进衢州市委组织部, 但被时任衢州副市长的谢高华知道后, 坚决不让去, 理由是“凡是我管到的地方你都不能去”。 谢高华, 给义乌造就了千千万万的富翁, 然而这位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接生人”, 在义乌没有一寸房产、 没有一个摊位、 更没有一分小商品城的原始股。 ![]() 在义乌他抽最便宜的烟, 每天早饭标准的“两个半”: 一碗稀饭、一块粗馍、半块霉豆腐。 自他离任30年, 义乌人民没有忘记他。 从1995年, 义乌举办第一届小商品博览会开始, 每一届博览会都邀请他参加。 2017年10月19日, 得知谢老受邀前来参会, 数百名义乌商人, 自发组织了车队迎候在高速路口, 打出的旗帜是“谢天谢地谢高华”, 欢迎老人“回家”。 曾经有义乌商人要重金酬谢, 为他树碑立像,被他谢绝: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 2018年12月,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 谢高华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10月23日, 这位传奇老人去世,享年88岁。 记者曾看到他家中墙上, 写着“信仰”二字, 问何为信仰? “为老百姓吃饱饭杀出一条血路!” ![]() 谢高华, 他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从摆摊经济, 到造就“天下第一市”横空出世,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他走的每一步,可以说99%的中国人, 不敢想,不敢做。 是他的胆魄,他的毅力, 造就了这段传奇。 功成不必在我,福祉留给百姓, 铭记,缅怀, 为官一任兴万家, 谢天谢地谢高华! 视频:谢高华的故事 高山景行,只因罕见中华英魂; 叹为观止,此间尽阅人中龙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