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作者:宋桂忠 古训,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可以作为准则的话”。古训是先贤们对人的思想道德以及行为规范的要求,是学习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充满了智慧。千百年来,各种古训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文明里,无处不在,成为指导我们的良师益友。即使“引车卖浆者流”,也能随口说出几句古训警句,可见古训对我们的影响之大。略举一二,便可领会古训的好处。“听其言、观其行”,是古人教给我们辨清一个人的不二良方;“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告诉我们不能因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能因善事很小而不做;“见贤思齐”,要我们遇到有才能德行的人就应该去模仿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向我们指出要想获得知识,勤奋与刻苦是成功的唯一途径;“满招损、谦受益”,提醒我们骄傲自满会带来损失,谦虚谨慎才能获得益处。诸如此类的古训格言,车载斗量,不胜枚举,显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足以使我们自豪。譬如面对错误,古训就说:“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老先生也说过:“知耻近乎勇”。可见,人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就是圣贤也会犯错,关键是知道错了以后能不能面对,能不能改正。如果犯了错误,而且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被别人指出后不光不承认,而且还护短,这就一定被人耻笑。前不久,西安碑林发生了一件趣事。一位10岁的小游客,在一块说明碑上发现了一处错误,文中把清光绪十七年标注为公元1689年,而正确的光绪十七年应该是公元1891年。这可能是当初撰文者的疏忽,但作为一个博物馆,出现这种明显的疏忽确实是不应该的。游客们每天熙来攘往,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过碑刻上的错误,但习惯性思维和不求甚解,使得这个错误结结实实地贴在墙上,被大家视而不见。这位小同学可爱,既好学又较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发现了这处不该有的错误。在向馆方反映了之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回复亮了:“小朋友很厉害!我们已给小田同学寄出了文创小礼品,并打算写感谢信到小田学校。对于小田发现的错误,我们已在20日上午进行了临时更正”。同时,碑林博物馆对馆内所有的说明碑进行了普查、纠错。更有意思的是,碑林博物馆还赠送给小田同学一次免费旅游的机会。一个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一个是年方10岁的小学生,博物馆在小学生给指出了错误以后,立马改正,发信感谢,赠送免费旅游,处理应变的能力可圈可点,成为一段佳话。不由想起了当年北京故宫的锦旗事件。起因是故宫发生了展品被盗的案子,北京警方雷厉风行,很快找回了失窃物。故宫方面为了表示感谢,做了一面锦旗,题字道:“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并举行了赠旗仪式,以示隆重。新闻发布后,不料网民纷纷吐槽,说是“撼”字用错了,正确的用法应该是“捍”。按说一面锦旗上出一个错别字,不能算多大的事儿,然而这事儿出在故宫身上,就不同别个。更离谱的是,有关负责人不但不认错,还振振有词地说:“撼字没错,显得厚重”。故宫博物院是国家级博物院,内里的国宝级大师比比皆是,闭着眼随便拿出一个来都是响当当硬邦邦的,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那些人是不应该、起码在文字上是不应该出错的,因为他们是此类专家。关于“捍”和“撼”,《辞海》、《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一致的解释就是:捍是保卫的意思,撼是摇动的意思,因此,捍卫必须是“捍”而不是“撼”,一字之差,意思截然相悖。我想,故宫人员做锦旗,大概也是到街面上找个店铺加工一下,并不是自己动手,因为大师们肯定不屑于弄这些劳什子。做锦旗的人也许对捍和撼并没有研究,说不定就是他们弄错的。当事情被人提起的时候,大师们最先要做的并不是遮掩解释,更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师而护短,而是要好好查查字义,做出个合理的解释,改掉就完了,那才是多丁点大的事儿?可是某些大师们习惯了做马屁股,喜欢被拍得舒舒服服;同时也习惯了当老虎屁股,绝对摸不得,因此才百般解释,有了这出贻笑大方的闹剧。记得上小学时,一篇课文中有“瀑布”一词。当时教我们的代课老师——此公文革中成了著名的造反派头目——带领同学读课文,清晰无误地读成了“暴(bao)布”,大家都很愕然。因为此前预习的时候查过字典,知道读音,于是有胆子大点的同学就问:“老师,这个字应该读瀑(pu)布”。那位老师眼睛一瞪,师道尊严升至满血,厉声道:“懂什么?比瀑(pu) 布大的叫暴(bao)布!”从此,“暴布”老师的绰号在校内不胫而走。看来,有错不可怕,也不丢人,古有明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不认错、不改错才是可怕和丢人的。
作者简介: 宋桂忠,济宁医学院工会退休干部,平时喜读书,喜欣赏书法,偶尔写点小文字给自己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