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晨走椰城绣衣坊

 苍松xujp 2021-12-11

出马鞍街往北,越忠介路,就到了绣衣坊。琼州府城,古时便是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府城之中的“绣衣纺”更是当时文人墨客聚居之地。

绣衣坊南入口,一座仿古的门楼巍然矗立。龙盘琉璃瓦,红瓷砖门柱,门楣的正中央,赫然写着三个金黄大字“绣衣坊”,颇有些气派。


绣衣坊入口两侧,忠介路上,沿街一溜骑楼建筑。

因为府城在古代是首府,绣衣坊相当于考前培训机构,秀才们都要在那里聚集学习一段时间再去赶考,因为这里的文人秀才们都穿着剌绣的衣服,所以被当地人称为绣衣坊。

相传明代当朝皇帝因为这里学子聚集,人文蔚起,钦赐“绣衣坊”牌坊名。想像得到,在这熙熙攘攘的街巷里,意气风发的士子官员,身穿绣衣穿梭其中,感叹阔论,指点江山,“绣衣坊”因皇帝题赐坊名而声名远播。


走进绣衣坊,古朴的砖瓦院落多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矮矮、参差不齐的楼房。


想寻觅曾几何时,此地的辉煌景象,可难觅昔日繁荣留下的痕迹。只看到街道两旁开满了店铺,饭馆、旅馆、茶馆、发廊,林林总总汇聚了各类商家。


早晨的绣衣坊幼儿园,门还没开。再过个把钟头,孩子们那稚嫩的童音,就将穿过市井的喧嚣。或许千百年前,那些令绣衣坊居民为之骄傲的才俊们也是这般稚嫩地背诵着《三字经》,直至成为饱学之士的。

放学时分,幼儿园里,等待家长迎接的孩子,趴在幼儿园的铁门上,向外张望,看到的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童话世界的外边是一个喧闹的世界。


老府城人都知道,“绣衣坊”因古时皇帝赐名而名扬天下,可在二三十年前,这里却是明珠蒙尘,不见文人骚客,却见霓虹摇曳,站街女吆喝市井……

经过整治,绣衣坊的“胭脂粉味”尽数抹去,而今美中不足的是,巷子中依然存在几间“成年人用品”店或发廊,让人感觉与巷子中应有的文化氛围格格不入。


近年来,绣衣坊终重添文化元素,“一里三贤”上了墙,老街焕新颜了。



巷子的许多墙壁上还用水彩画了一些尊老爱幼、孝贤礼让等宣传画,整个巷子顿时和谐起来。

正月十五,海口市琼山区府城华灯齐放,人流如海,鲜花满街。海口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纷纷手持鲜花,涌向府城,形成一支换花大军。换花源于一千多年的换香习俗,是海南五大民间艺术活动之一。

绣衣坊规模较大的古老大宅院,有名的有刘家、骆家、倪家、李家、冯家等五家大宅院。在明清时期,都是大户人家,并多有出仕为官者,享誉坊中。


冯氏祖宅,四周都起高楼,只剩下这一间了。五家大宅院,现在保存完好的只有刘家祖屋和骆家大院。


刘家祖屋,绣衣坊23号,建于清朝同治年间,一列五进,现存四进,有一进房在清光绪九年烧毁。现存的这家大宅院为明清传统建筑风格,颇具岭南民居特色。


大门关着,不便进去看了。


刘家祖屋附近的绣衣坊31号便是骆家大院。



骆家大院占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南边横廊两间,五眼厨室,四眼外街,南边铺一座,一派大户人家景象。

 








骆家祖屋第二座主屋后的走廊,现在被改成了一间厨房,墙上有一块石刻的碑文,记载着该屋修建的来历。


该老屋是骆家于清光绪戊寅四年秋天从陈家、蔡家手中买断,改建成现在的规模。








走在绣衣坊的小巷里,也有不少残垣断壁。


绣衣坊中段有一条小巷,叫大井巷。


大井位于大井巷3号旁边大井当属绣衣坊现存的文物。

井形呈圆状,用石块砌成。这口井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丙寅年(1746年)、咸丰八年(1858年)都有重修,同治元年(1862年)立井碑。


用手机镜头透过井上的铁丝网,可拍到井圈上布满了井绳的痕迹。

从大井巷出来往绣衣坊北门方向走,晏公庙就位于绣衣坊67号,庙宇金碧辉煌,香火鼎盛,这里既是敬神的庙宇,又是绣衣坊老人之家,可以供这里的居民休闲娱乐。

庙前种植着一棵枇杷树,遮天蔽日,形成了一个纳凉休闲的天然小天地。听说过去,这里曾作为私塾,教授孩童读书,而且还是琼山三小的前身呢。可见,琼山人崇文尚教的社会风气,自古皆有之。

晏公庙,主祀晏公和关公神位,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庙宇面积不大,一个拜亭一座庙堂,却香火旺盛。

庙宇外柱楹联书写着“关圣帝征吴封魏,晏侯王卫国庇民”对联。门匾两旁对联写有“精忠扶汉室,平浪庇庶民”对联。晏公何许人?为何能像关老爷一样保境安民,并且同在一座庙宇里共同祭祀呢?

晏公,原本是江西地方水神,职司平定风浪,保障江海行船,其信仰在东南沿海和江河湖泊沿岸地区极为盛行。明初因朝廷推崇而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水神。




晏公庙后面还有一“绣水庵”。



绣衣坊,古旧与宁静渐行渐远。

在绣水坊从南走到北,不经意间捕捉和感悟到这里承载和浸透着的古城气息。老宅与楼房相伴,古朴与时尚共存,历史与现代交融,这就是绣衣坊。
(2021年12月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